天空划过巨大陨石 即将抵达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

狗带 宇宙探索 2019-08-19 11:08:01 0 0

陨石或将于明日飞抵俄罗斯车里亚宾斯克

陨石或将于明日飞抵俄罗斯车里亚宾斯克

(神秘的地球)据中国网(实习编译:樊芳羽):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网站2月15日报道,前往美国工作的车里雅宾斯克大学的毕业生尼古拉・高尔加维没想到科学荣誉会从天而降落在他的头上呢?更准确的说是落在他的故乡。

正是一年前在车里雅宾斯克上空陨石爆炸.尼古拉的父母居住的房屋明显得动摇。高尔加维当时在美国马里兰州,恰巧是在那一天着手开始研究天上的“老乡”:收集目击者的照片和录像,将几块陨石碎片带到自己的实验室。

但最重要的是分析来自卫星“芬兰语”的数据,并在大气层中发现了新的灰尘带―陨石的残渣。四天的时间内灰尘的足迹绕过地球,然后又停留在地球上空长达三个月的时间。近日尼古拉・高尔加维所在的研究小组因为自己的研究而获得了最有名望的罗伯特・戈达德科学奖。

在陨石爆炸之后的一年中学者们又有什么样的新发现呢?陨石又是如何改变人们对于来自太空的威胁的态度的呢?俄罗斯《共产党真理报》询问了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高尔加维。

尼古拉・高尔加维―天体物理学家,物理数学科学博士。毕业于车里亚宾斯克大学,研究生就读于俄罗斯科学院天文学研究所,曾在西门子天文台工作。1989年他因预言天王星的存在而获得苏联全国奖。

现在他住在美国。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高级分析师,格林威治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小行星4654Gor'kavyj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爆炸后的前几天。关于陨石的重量,真是众说纷纭:甚至说到公斤。几周后美国航空航天局给出了最可靠的评估。陨石重达10000吨。但是研究仍在继续,2013年11月权威的国际学者团队在期刊《自然》和《科学》上发布了最准确的数据:陨石质量为12-13万吨,直径约20米,爆炸威力 - 50万吨炸药。

――关于爆炸的高度最初的评估也有22到30km的分歧,11月所有人都同意了29.7km.现在其化学成分、陨石年龄以及它与其他物体相撞的经历都已查明。以陨石形式烧毁的小行星,是石头质地并且十分古老的―与地球本身相比老了45亿6千万年。他来自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

――您的研究成果之一:陨石所导致的灰尘还将在地球大气层漂浮长达3个月的时间。这会不会影响到天气等?

――陨石太小了,因此不会影响地球的气候。这是一项大自然自身设置的安全试验:看一看如果向大气中撒入很多的陨石烟雾将会发生什么。但从科学意义上来讲陨石在研究距地球表面30-60公里大气方面是影响重大的。

――车里雅宾斯克陨石是自通古斯时代以来最大的陨石。1908年学者们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设备和计算机。而且目击者也没有用手机录下天空中的爆炸并将其上传至互联网上。

――目击者所拍摄何录制的车里亚宾斯克陨石的照片和录像―最有价值的科学材料。它被不同国家的学者所使用。许多的研究,包括发表在期刊《自然》和《科学》上的文字都建立在爱好者的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越深入地研究这一现象,爆炸当天拍摄的相片对我们来说就越重要。我收到了数百张照片,经过一年的辨认我明白,陨石痕迹中蓝色的部分是平流层中低温的结果,而这个微小的折叠的尾部是灰尘云中间层的部分,比起平流层,风完全以不同的速度将其吹到东方。

――陨石碎片的搜寻工作进行的如何?

――已经收集了成千上万的小陨石,潜水员从切尔巴库尔湖深处捞起了重达650公斤的最大陨石碎块,现在它被放置在地方志博物馆。应该不会有更大的碎块了,尽管在森林中还散布着数百吨的陨石材料。我很幸运的持有11公斤重的陨石碎块,而一些小的石头和灰尘样本我用于研究。

――如果陨石在较低的高空爆炸或者以更小的锐角下坠,后果对于车里亚宾斯克可能将是更严重的,这是真的吗?最坏的情况下,在这种大小的陨石的情况下,将会发生什么?

――是真的!车里亚宾斯克的居民非常幸运。如果陨石不是以18度的角度进入大气,而是以45度或者90度,它将会落入大气更低,破坏就会更严重。建筑物的屋顶和墙壁就会倒塌。如果陨石是金属的,就像锡霍特阿兰(1947年它落在滨海区),那样的话就能飞到地球表面,留下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只有百吨的锡霍特阿兰陨铁留下了数百个1-29米的火山口,车里亚宾斯克重12000吨,但是是石头的。所以是幸运的。

――2013年2月15日之后所以人都开始担心流星和小行星所能带来的危险。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部布鲁斯・威利斯的电影。事实上什么东西已经发生改变了呢?

――近日,俄罗斯政府已经批准了16个重点研究方向,而其中的一个对抗宇宙威胁。这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爆炸的直接后果。美国也没有放松警惕―增加一倍的财政预算用于该方向的研究。激活了WISE卫星,它已经处于工作状态,寻找危险的小行星,发现在太空中接近地球的物体。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在讨论一个牵引小行星的方案。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