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凌迟处死谜案与藏宝之谜

念伊人 未解之谜 2019-01-27 05:42:01 0 0

 石达开出走天京 凌迟时被割了多少刀

  1856年9月初,太平天国天京变乱起,北王韦昌辉杀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奉诏回京,韦欲杀石,石达开连在缒城出逃,家属遇害,石在安庆起兵讨韦。天王洪秀全杀韦,并召石人京辅政。石达开抵京,加封为“电师通军主将义王”,提理政务。因洪秀全疑虑石达开,重用长兄洪仁发及洪仁达,对石时加压制。

  1857年6月2日(清咸丰七年五月十一日),石达开逃离天京,率部离京远走。途中张贴布告,鼓励军民“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未几,洪秀全削两兄王爵,送去镌刻义王金牌一道,表示尽弃前嫌,并附全朝文武求援表章,石达开置之不理,带走皖、赣精锐部队约10多万人独立行动,分散了太平天国的军力。

  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

  石达开凌迟时被割了多少刀?

  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非石达开莫属。他不仅是一位形象很阳光的大帅哥(时人曾赞其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颇富文韬武略,而且是当时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短暂的人生(卒时年仅32岁)迸发出许多闪光点,照亮了太平天国本来乏善可陈的历史天空。

  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今贵港)人。生于农家,虽自幼丧父,饱经磨难,但少年时勤于耕读,颇知诗书,尤喜孙子兵法。早年加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前夕,即1847年秋,洪秀全和冯云山至贵县访石达开,邀其共图大事。太平天国史志谓之“访石相公”,以“三顾茅庐”喻之。16岁的石达开就这样走上了反对满清腐朽统治的革命道路,并成为革命组织的核心领导人。

  1851年金田起义时,石达开率众四千余人赴金田团营,战斗中屡立战功,被封为太平军左军主将、永安封王时受封为翼王五千岁,意为“羽翼天朝”。在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中,石达开年纪最轻,也最具军事才能,是一位玉树临风、英姿勃勃的少帅。倘若他走在时下的都市街头,一定会有不少少女为他的酷与帅发出尖叫。此时的他,虽已声名赫赫,但从其辉煌无比的整个人生来看,其金戈铁马决胜沙场立功立德的军事生涯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太平军从广西向金陵进军,途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石达开均为开路先锋,攻城夺镇,所向无敌。尤其是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阵亡后,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其后,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跳出反包围圈,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二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号之曰“石敢当”。

  1853年3月,太平军建都天京(今南京)后,石达开负责天京城的卫戍工作,建立起严密的防御、警戒体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戍区司令。刘继兴考证,定都之后,诸王享乐主义抬头,广选美女,为修王府而毁民宅,据国库财富为己有,唯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非常之难能可贵。

  1853年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国以往重视攻占城池、轻视根据地建设的传统,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扩大根据地范围,亲自指挥攻克清安徽临时省会庐州(今合肥),迫使守城名将江忠源兵败自尽。

  在安徽,石达开展现出了超人的政治才能。过去,太平天国没有基层政府,地方行政一片空白,石达开到安徽后,很快组织各地人民登记户口,选举基层官吏,又开科举试,招揽人才,建立起省、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使太平天国真正具备了国家的规模;与此同时,整肃军纪,恢复治安,赈济贫困,慰问疾苦,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并制定税法,征收税赋,为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所需物资。1854年初,石达开在安徽人民的赞颂声中离开安徽,回京述职,太平天国领导层对他的政治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从此放弃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全面推行符合实情的经济政策。

  1854年夏秋,太平军在西征战场遭遇湘军的凶狠反扑,节节败退,失地千里。石达开看出两军之差距在于水师,便命人仿照湘军的船式来造舰,加紧操练水师。在湘军兵锋直逼九江的危急时刻,石达开再度出任西征军主帅,亲赴前敌指挥,于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湘军水师溃不成军,统帅曾国藩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西线军事步入全盛。同年秋天,石达开又挥师江西,四个月连下七府四十七县。由于他军纪严明,施政务实,爱护百姓,求贤若渴,江西人民争相拥戴,许多原本对太平天国不友好的知识分子也转而支持太平军,队伍很快从一万多人扩充到十万余众,敌人哀叹“民心全变,大势已去”。

  1856年3月,石达开在江西大败湘军,至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经陷入太平军铜墙铁壁的四面合围,对外联络全被切断,可惜石达开于此时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接下来石达开又大破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三年的包围。

  同年9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天京爆发内讧,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2万余人被杀害。石达开闻讯,从湖北赶回天京,因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将被加害,即缒城逃出天京,但家眷被杀。到安庆后,便起兵回京靖难。天王洪秀全迫于形势,处死韦昌辉,并诏令石达开回京辅政。石达开回天京后,深受满朝文武拥戴,被尊为“义王”。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但天王洪秀全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

  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5月离京避祸,先后转战于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在建立四川根据地的过程中,先后四进四川。1863年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布防,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为求建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劝降,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入清营,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石达开麾下两千将士全部战死。

 

  1863年(同治二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他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骆秉章率领清兵把石达开和宰辅曾仕和、中丞黄再忠等绑赴刑场。石、曾二人分别被面对面缚在两个十字木桩上。执行凌迟时,刽子手先对曾仕和割第一刀,曾仕和受疼不过,惨叫狂呼,石达开斥责他说:“为什么不能忍受此须臾时间?”曾仕和这才咬紧牙关,不再叫喊。石达开受刑时,被割一百多刀,他从始至终默然无声。石达开的凛然正气和坚强意志使清军官兵感到震惊,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连敌对势力的四川布政使刘蓉,都不得不如此赞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实丑类之最悍者。”

  历史点评:

翼王石达开的三大谜团:解密最后时刻的石达开

  翼王石达开可谓是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后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遭猜忌被迫分兵出走,被困大渡河,英勇就义,成为历史悲剧。然而,石达开也在大渡河畔留下了让人至今未解的众多的谜。

  翼王石达开(1831-1868),可谓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满清无道,腐败滋生;祸国殃民,百弊横行。洪秀全金田起义乃“替天行道”,上合天意,下符民心。石达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投到洪秀全的麾下,并为“天国大业”立下汗马功劳。后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遭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后转战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并于1863年5月进入四川境地的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打算在四川自立一国。但由于河水陡涨等原因,石达开部被清军部队及民团、彝兵等围困于此,苦战月余而不得突围,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于1863年6月25日在成都科甲巷被凌迟处死,时年三十三岁。

  石达开英勇就义,在临死前侃侃而谈,毫无怯儒,“英杰之气溢于眉间”。石棉的百性怀念他,至今当地人仍传说当年在成都赴死者不是石达开,而是石达开的替身马某。那石达开哪里去了呢?老百姓说上当地的大洪山修道去了。在石棉县的大洪山上,曾建有一座百姓自发修建的祖师庙,据当地百姓相传,庙中那位耳阔口方的“祖师”,颇有当年石达开的风范。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与石达开有关的实物在安顺场被发现。1980年5月,一个当地农民在当年刘湘挖掘的窖藏附近的松林小河里,拾得一个九两重的银锭;2000年8月,人们又在安顺场的一户农民家中发现了一把太平军的军刀……

  (一)翼王遗诗之谜

  翼王石达开不仅是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他的诗歌及文采也是颇为令人称道的。其中,他的一首七律诗不仅广为传诵,而且成为了一个难解之谜。

  1953年,作家鄂华随中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前往石棉安顺场收集红军长征的史料。一夜,鄂华和同伴小赵返回时迷了路,投宿一小庙,疑为祖师庙。当他们在搬动庙里的石槽作枕头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柄铁伞,伞柄中一卷棉纸竟书有八句外界传为石达开所作的一首七律诗: 革命慷慨在中原,不为仇雌不为恩。

  只为苍天方愦愦,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髻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酬人犹苦,东南到处有蹄痕。

  藉此,鄂华创作了长篇小说《翼王伞》。鄂华在小说的序言部分称,这首诗的棉纸他曾保存在近现代史研究所的档案室里,可惜被“红卫兵”在文革中焚毁。

  这首诗历来存有争议。在长篇小说《曾国藩》里,这首诗又成了石达开与曾国藩在长沙激战时,翼王的即兴之作。已故的文史专家郑逸梅则认为:这是民国初期一个文人的伪托之作。是真?是假?至今无解!

  (二)翼王剑,你在哪里?

  洪杨内讧,石达开被怀疑和限制,负气出走,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此事总令后人扼腕浩叹。但在石棉,百姓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很早便在城边石儿山上建起“翼王亭”以资纪念,并留下了诸多神奇而有趣的口头资料,这其中口头故事之一当属翼王剑的传说。

  据传说当年翼王携其宰辅曾仕和、黄再忠、韦普城及幼子石定忠在被押赴凉桥清军大营时,途中遗失了随身佩剑。以后这柄宝剑“阴差阳错”,竟被安顺场士绅赖林学获得,这柄宝剑长二尺四寸,可卷舒,寒气逼人,削铁如泥,六寸长的剑柄着金株,沉香木的剑鞘饰着紫金庵铜,力圆数十里的人们纷纷前来观剑。赖林学考查诸多史籍,方知此剑名叫“雄精如意”,乃翼王心爱的佩剑之一。赖林学将其视为传家之宝,后来交到他的儿子赖进学的手里。民国13年(1924),赖进学因战乱举家迁往雅安避难,又不慎将宝剑遗失。从此,此剑杳如黄鹤。

  民国初年,一位名叫张二的先生,在《重修越西县志西路调查草案》之四中,写有一首《雄精如意歌》,这是关干这柄宝剑至今惟一可风的文字资料,歌云: 勒鞋入关明统绝,皇皇华胃无遗孑。

  同胞被压百余年,七世咸丰火益烈。

  草泽英雄石达开,金田起义造天德。

  如意随军祝如意,宝剑臂左助杀贼。

  一呼响应天下分,长江据险画南北。

  七王争斗势支离,误走山街来紫地。

  秃鹰桀犬八面围,子规春暮楚歌泪。

  宝剑如意寻主人,遁迹福门赖氏寄。

  埋隐光芒那计年,不闻理乱与休戚。

  宝剑忽忽生翼飞,展翅边关杀敌去。

  我作长歌如意听,行藏聚散须明析。

  莫因好友吐长虹,便欲登朝奸佞击。

  寄语主人善什藏,免惹圣明山仙取。

  然而,张二先生的美意终成空望,翼王剑最终弄丢了。翼王剑,如今你到底在哪里?

  (三)翼王信之谜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遭太平天国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之后,进军四川,结果在大渡河畔被清军与地方土司紧紧围困,成为釜中之鱼。石达开率领军队左冲右突,未能血战脱险,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石达开命军师曹伟人给清军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请求清军赦免他的部下。他把信写成后,用箭射入驻守在大渡河对岸的清朝四川重庆镇总兵唐友耕的军营中。关于这封信的收信人,有人说是重庆镇总兵唐友耕,有人说是四川总督骆秉章。正因为这两种说法各有凭据,成为一大疑案。

  1908年,唐友耕的儿子唐鸿学为其父所编《唐公年谱》印刷出版。年谱中附录了石达开的信,介绍说这封信是石达开写给唐友耕的,也就是说石达开是向唐友耕乞降的。

  关于石达开写信给唐友耕的事,《纪石达开被擒就死事》一文记载特别详细。文中说,石达开在“四月二十三日,以书射达北岸唐友耕营”,“唐得书,不敢奏亦不敢报。石军不得复。”根据这种说法,唐友耕收到石达开的信后,隐匿不报,也没有回复石达开。

  1935年,四川沪定西沙河坝农民高某在紫打地偶然发现了石达开的函稿三封。其中一封在《农报》发表,标题《致四川总督骆秉章书》,收信人是骆秉章,而不是唐友耕。

 

  1937年,萧一山在写《冀王石达开致清重庆镇总兵唐友耕真柬伪书跋》时,认为《农报》发表的《致四川总督骆秉章书》是错误的。他说,他在成都黄某家中曾亲见致唐友耕“真柬伪书”一封,是用翼下所遗之柬帖转抄的。萧一山认为《唐公年谱》附录的石达开信函是可靠的,该信的确是石达开写给唐友耕的,因此唐友耕为收信人的说法流传较广。

  然而,罗尔纲对石达开写信给唐友耕的事十分怀疑,他认为信应该是写给骆秉章的。因为石达开信中写的“肩蜀巨任”只能是针对四川总督骆秉章,而不可能是对只管重庆一镇绿营的唐友耕的。

  总之,石达开到底将信写给了谁仍然只是推测,还有很多的疑点,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太平天国石达开为何被凌迟处死?1863年8月6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被杀害于成都,年34岁。

  石达开(1831年-1863年),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初封“左军主将翼王”,天京事变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军民尊为“义王”(本人谦辞不受)。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有关他的民间传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非石达开莫属。他不仅是一位形象很阳光的大帅哥(时人曾赞其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颇富文韬武略,而且是当时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短暂的人生(卒时年仅32岁)迸发出许多闪光点,照亮了太平天国本来乏善可陈的历史天空。

  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今贵港)人。生于农家,虽自幼丧父,饱经磨难,但少年时勤于耕读,颇知诗书,尤喜孙子兵法。早年加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前夕,即1847年秋,洪秀全和冯云山至贵县访石达开,邀其共图大事。太平天国史志谓之“访石相公”,以“三顾茅庐”喻之。16岁的石达开就这样走上了反对满清腐朽统治的革命道路,并成为革命组织的核心领导人。

 

  1851年金田起义时,石达开率众四千余人赴金田团营,战斗中屡立战功,被封为太平军左军主将、永安封王时受封为翼王五千岁,意为“羽翼天朝”。在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中,石达开年纪最轻,也最具军事才能,是一位玉树临风、英姿勃勃的少帅。倘若他走在时下的都市街头,一定会有不少少女为他的酷与帅发出尖叫。此时的他,虽已声名赫赫,但从其辉煌无比的整个人生来看,其金戈铁马决胜沙场立功立德的军事生涯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太平军从广西向金陵进军,途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石达开均为开路先锋,攻城夺镇,所向无敌。尤其是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阵亡后,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其后,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跳出反包围圈,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二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号之曰“石敢当”。

  1853年3月,太平军建都天京(今南京)后,石达开负责天京城的卫戍工作,建立起严密的防御、警戒体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戍区司令。刘继兴考证,定都之后,诸王享乐主义抬头,广选美女,为修王府而毁民宅,据国库财富为己有,唯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非常之难能可贵。

  1853年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国以往重视攻占城池、轻视根据地建设的传统,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扩大根据地范围,亲自指挥攻克清安徽临时省会庐州(今合肥),迫使守城名将江忠源兵败自尽。

 

  在安徽,石达开展现出了超人的政治才能。过去,太平天国没有基层政府,地方行政一片空白,石达开到安徽后,很快组织各地人民登记户口,选举基层官吏,又开科举试,招揽人才,建立起省、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使太平天国真正具备了国家的规模;与此同时,整肃军纪,恢复治安,赈济贫困,慰问疾苦,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并制定税法,征收税赋,为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所需物资。1854年初,石达开在安徽人民的赞颂声中离开安徽,回京述职,太平天国领导层对他的政治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从此放弃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全面推行符合实情的经济政策。

  1854年夏秋,太平军在西征战场遭遇湘军的凶狠反扑,节节败退,失地千里。石达开看出两军之差距在于水师,便命人仿照湘军的船式来造舰,加紧操练水师。在湘军兵锋直逼九江的危急时刻,石达开再度出任西征军主帅,亲赴前敌指挥,于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湘军水师溃不成军,统帅曾国藩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西线军事步入全盛。同年秋天,石达开又挥师江西,四个月连下七府四十七县。由于他军纪严明,施政务实,爱护百姓,求贤若渴,江西人民争相拥戴,许多原本对太平天国不友好的知识分子也转而支持太平军,队伍很快从一万多人扩充到十万余众,敌人哀叹“民心全变,大势已去”。

  1856年3月,石达开在江西大败湘军,至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经陷入太平军铜墙铁壁的四面合围,对外联络全被切断,可惜石达开于此时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接下来石达开又大破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三年的包围。

 

  同年9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天京爆发内讧,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2万余人被杀害。石达开闻讯,从湖北赶回天京,因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将被加害,即缒城逃出天京,但家眷被杀。到安庆后,便起兵回京靖难。天王洪秀全迫于形势,处死韦昌辉,并诏令石达开回京辅政。石达开回天京后,深受满朝文武拥戴,被尊为“义王”。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但天王洪秀全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

  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5月离京避祸,先后转战于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在建立四川根据地的过程中,先后四进四川。1863年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布防,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为求建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劝降,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入清营,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石达开麾下两千将士全部战死。

  1863年(同治二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他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骆秉章率领清兵把石达开和宰辅曾仕和、中丞黄再忠等绑赴刑场。石、曾二人分别被面对面缚在两个十字木桩上。执行凌迟时,刽子手先对曾仕和割第一刀,曾仕和受疼不过,惨叫狂呼,石达开斥责他说:“为什么不能忍受此须臾时间?”曾仕和这才咬紧牙关,不再叫喊。石达开受刑时,被割一百多刀,他从始至终默然无声。石达开的凛然正气和坚强意志使清军官兵感到震惊,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连敌对势力的四川布政使刘蓉,都不得不如此赞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实丑类之最悍者。”

 

  时人对石达开都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直到石达开死去近40年后,另一位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连同美国传教士麦高文在其通讯中也如此称赞石达开:“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

  最后说说石达开过人的文学才华。

  石达开在天朝如日中天时,曾国藩曾有《劝降诗》五首,极尽诱惑之能事。石达开义正辞严,回复以《答曾国藩诗五首》,一面回顾平生,一面抒发己志,其文辞之才气横溢,实为不可多得之佳构:

  (一)

  曾摘芹香入泮宫,更探桂蕊趁秋风。

  少年落拓云中鹤,尘迹飘零雪里鸿。

  身价敢云超冀北,文章早已遍江东。

  儒林异代应知我,只合名山一卷终。

  (这一首概述自己的少年志向)

  (二)

  不管天人在庙堂,生渐名位掩文章。

  清时将相无传例,末造乾坤有主张。

  况复仕途皆幻境,几多苦海少欢场。

  何苦著作千秋业,宇宙常留一瓣香。

  (这一首奉劝曾国藩弃武从文)

  (三)

  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

  三军揽辔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成人已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这一首陈述战斗历程,痛陈革命的同仁们无远志)

  (四)

  若个将才同卫霍,几人佐命等萧曹。

  男儿欲画麒麟阁,夙夜当娴虎豹韬。

  满眼山河罹异劫,到头功业属英豪。

  遥知一代风云会,济济从龙毕竟高。

  (这一首指出开创王者之业不易,但坚信革命必将成功)

  (五)

  虞舜勋华多硕美,皇王家世尽鸿蒙。

  宽容居背移神鼎,亭长还乡唱大风。

  起自布衣方见异,遇非天子不为隆。

  澧泉芝草灭根脉,刘裕当年田舍翁。

  (这首诗进一步阐明将待机而动,完成复国大业的雄心壮志)

  石达开还有一首豪气冲天、吞吐风云的诗: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喝尽黄河水倒流。

  这是1862年石达开大军经过贵州黔西大定一带时,当地苗族百姓以欢迎“最尊贵的客人”的仪式欢迎石达开远道而来的大军——将用黄豆、毛稗、高粱、小米、包谷和谷子酿贮,埋藏于地下多年的陈年美酒取出,盛在坛子里,放在花场正中央,再将通心的吸管插入坛内。石达开和太平军将士与民同乐,与苗民们一同载歌载舞,披着月色,照着营火,手扶吸管,开怀畅饮,酣畅淋漓。席间,石达开即兴赋得此诗。这首诗是中国几千年来难得一见的豪放诗,与李白苏轼之作相比,亦毫不逊色矣。

石达开藏宝之谜:与世隔绝的财富 石达开生于1830年,广西贵县客家人,他自幼好学,少年时就有侠士风范。

  石达开19岁统帅兵马,20岁封王。太平天国在运动后期祸起萧墙而内乱不息,北王韦昌辉屠杀了领兵在外且战功赫赫的翼王石达开的家人。

  1856年夏,洪秀全因对杨秀清“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不满,密令北王韦昌辉回天京调解。

  然而韦昌辉同杨秀清素有积怨,他在率军回到天京后就杀死了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两万多人,韦昌辉的这一举动使得天京人心不稳。

  石达开见此情景,急忙赶回天京,想要调停事端,然而已经杀红了眼的韦昌辉并没有接受石达开的调停,只能孤身逃离天京。

   

  石达开

  韦昌辉知道了石达开在其部众的帮助下逃出了天京,愤怒之下杀死了石达开的家人和部众两万多人。

  石达开听到这一消息,从江西前线集结亲兵几万人,返回天京想杀死韦昌辉为其家人和部众报仇。

  因为事情越闹越大,对太平军极为不利,洪秀全不得不杀掉韦昌辉来平息这场内讧。

  而杀了韦昌辉,却也因此开罪于洪秀全,遭到了洪秀全的猜疑与忌恨,最后石达开被迫率领本部军马十多万人出走,太平军从此分裂;

  面对缺草少粮、兵疲马困、又被湘军四处围堵的情况,石达开无奈,只能带领军队退守到长蛇岭,转战四川,想避开湘军的主锋。然而,即使他采取这些做法,仍无法阻止被湘军大败的结局。

  最终在大渡河畔,石达开部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渐渐进入死角,终于停步在大渡河畔。

  前有大渡河天堑,后有追兵,进退失措,石达开陷入绝境。赴清营谈判,在成都遇害,年仅32岁。从此,大渡河也成了太平军与石达开的悲剧之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相当悲惨的一页。

   

  石达开凌迟之地

  传闻石达开率军出走时曾带走了大批金银财宝,并在大渡河战败前夕,把军中大量金银藏匿,这笔巨额财富随着石达开的死没了消息。

  据说石达开当时还留有一张藏宝图,图上写有“面水靠山,宝藏其间”八字隐语,只是这隐语至今无人可破。石达开藏宝数额巨大,已经成为中外军事史上五大藏宝之谜中的一个。

  那么宝藏究竟藏在哪里呢?这个谜能否解开呢?

  近年来,有传闻说石达开的宝藏在重庆市南充县山王坪,说的有理有据,说宝藏以“太平山”为标记。“太平山”并不是山,而是石达开在藏宝后命部下在藏宝地旁边的悬崖壁上凿出的三个大字。

  至今,山王坪的老百姓中间一直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只要找到了“太平山”,便能找到石达开的藏宝洞。

  可惜至今无人找到“太平山”和世界上所有的藏宝之谜的复杂性一样,石达开藏宝之谜至今仍未解开。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