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拍不好国耻,悲哀

烟客 热点新闻 2021-12-14 12:56:02 0 0

12 月 13 号,国度公祭日。

84 年前,日寇于南京犯下滔天罪行,致我 30 万同胞罹难,昭昭前事,惕惕先人,设立公祭日,是为了缅怀逝者,也是为了让国人将那段历史铭刻,不忘国耻。

电影是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将那段历史以影像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国人,毫无疑问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南京大屠杀,需求有人去拍,观众也应该去看。

而谈及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常会有观众说:" 不敢看。" 怕暴行之残暴令人瞠目,可以了解,但我还是觉得,真正无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需求一点痛感的,我们无法直击历史真相,但影像的力气,无疑要大过文字许多。

但遗憾的是,假如真让我来引荐此类题材的电影,我却不晓得能说出哪部的名字。

过来几十年来,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中国导演不是没拍过,还拍过不少。

但旧事片和纪录片不管,就剧情片而言,又有哪部称得上一个 " 好 " 字呢?

中国观众印象最深的,多半是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至今仍争议极大。09 年影片上映时,有人称誉陆川有巨匠风采,拍出了历史的严酷,也有人痛骂陆川,甚至给他戴上了 " 汉奸 " 的帽子,将影片贬得一无是处。

当年的我,尚是一个没看过几部电影的中先生,看《南京!南京!》,气得咬牙切齿,哭得稀里哗啦,却又总有种怪异的觉得萦绕于心头。

为何怪异,我事先却说不清楚。

时隔十二年,如今再看《南京!南京!》,我的观感全体上变化不大,眼泪流的少了一些,但怪异感却愈加激烈了。

怪异的源头,我曾经可以找到。

国际有脑子的导演不多,陆川是其中之一。这当然是夸奖,陆川拍电影从处女作开端就有本人的考虑,有本人的追求。他的《寻枪》和《可可西里》都是我十分喜欢的电影,就连口碑不佳的《王的盛宴》,我也能看出许多妙处,无为它 " 昭雪 " 的愿望。

但我喜欢不来《南京!南京!》,不是由于他拍这部电影时没动脑子,而是由于他把脑子用错了中央。

有考虑才能,固然是坏事,但很多事情想得太多了,就容易想偏。把本人的地位摆得太高,就容易遗忘终点。

陆川拍《南京!南京!》,曾说本人要 " 去符号化 ",复原历史真相。所谓 " 去符号化 ",陆川的解释是:

" 我们过来更多是在哭诉屠杀的现实,我们习气于把日本兵塑形成魔鬼,中国人和日自己都被符号化了。但假如不断把他们当作妖魔去描绘,一味去哭诉,世界上又有多少人会真正认同这种仇恨的情感?"

质言之,陆川要拍出日本兵魔鬼之外的一面,即 " 人 " 的一面。

电影的确如此出现。《南京!南京!》是部有诸多视角的群像电影,而其中占据叙事比重最多的角色,正是日本兵士角川。

影片的一开端,观众就是跟随角川的视角进入南京城的,看着他一边作为参与者停止屠杀,一边作为旁观者心生怜惜与不安,影片的结局也是落在角川身上,在释放了两个中国平民后,这个日本军人选择了他杀,完成了人物弧光的树立。

《南京!南京!》中用了少量的细节去塑造角川身上的 " 兽性 "。

他与慰安妇之间的戏份我不多说,我只提一处印象很深的细节。当影片四非常钟处日寇对我方军民停止大规模屠杀之时,导演的第一反响是给了角川一个特写,特写中角川眼含泪光,泫然欲泣,不像是施害者,倒更像是受益者的一员。

导演似乎是想借角川这个角色通知观众,日自己也是和平的受益者,日本兵里也存在有良知的人。

就电影技法而言,陆川对角川这团体物的塑造是无比成功的,简直可以让观众与之共情,但我用 " 简直 ",是由于作为中国观众,我无法与一个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日自己共情。

我了解他是怎样想的,他显然是希望能拍出点新的东西,在本人的电影里出现一些新的视角,给观众一些新的考虑,但我不能承受,甚至感到愤恨。

拍南京大屠杀,着力展示日本兵的兽性,描写日自己的良知,这不是 " 去符号化 ",而是 " 去立场化 " 了。假如是日本导演拍广岛长崎,把日自己拍成受益者,尚可了解,但我们中国的导演拍中国的国耻还非得上赶着给侵略者做粉饰,谁看了会不觉得怪异,不觉得不舒适呢?

影片开头处,角川对中国人说了句:"" 活着比死更困难吧。" 不论是角川还是陆川,都有些自我打动了,活着的日自己在死去的三十万中国人面前,有何资历说这句话呢?电影有版海报上写着这样的文字:可以饶恕,但绝不能遗忘。

谁给你的资历来饶恕呢?你是在替谁饶恕呢?那 30 万亡魂能饶恕吗?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兵士又情愿承受这样的饶恕吗?

可笑,甚至不幸。

日自己当然也有兽性,日自己里当然存在有良知的人,但拍南京大屠杀,还非要拍日自己的兽性,就好比是帮侵略者给本人人写抱歉信,不免有点太想当然了。

日本如今仍有左翼权力不时探头,他们那些人看到这样的电影,恐怕会忍不住语出讥讽吧。

何况,我们无法从任何一段史料中得知,在南京大屠杀中存在角川这样一个有良知的日本军人,他善待慰安妇还释放中国平民的行为,史无可载,根本出自导演的想象。

而这又与 " 复原历史真相 " 的初衷大相径庭了吧?

现实是,《南京!南京!》中关于历史真相的复原,并不是特别考究。只说一处,影片中关于国际友人拉贝的塑造难称严谨。不谈拉贝在片中的言行,仅就演员年龄而言,就可知导演的不必心,1937 年时拉贝应为五十五岁,但电影中找来的演员年过七旬,一头白发,实难令人置信导演对那段历史真下了功夫研讨。

抛开大关节上的成绩,《南京!南京!》作为电影自身,亦有许多缺乏之处。

视角的混乱是国产和平片的通病,想拍群像却捉襟见肘,招致集体的失焦,这不是陆川一团体犯过的错。其实我们的导演大可以野心小一点,把视角集中一点,就拍一团体的故事,也未必就不算史诗,就拍集体的凄惨,也未必拍不出群体的悲壮,30 万不该变成一个数目字,数目字的面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

说回来,《南京!南京!》对日自己停止了 " 去符号化 ",却没有对中国人 " 去符号化 ",不论是范伟、刘烨、高圆圆还是江一燕的角色,都没能失掉无效的深挖,不论是兽性中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流于了外表。

扮演方面,至今仍有人称誉范伟在《南京!南京!》中对大人物的精准诠释,我认同一半,范伟教师演得是好,但仍有舞台剧的觉得,在电影中太会演了,反倒不真。高圆圆和江一燕的扮演则可谓败笔,影响了全片用彩色影像追求到达的真本质感,刘烨中规中矩,没给他多少台词,倒更好地突出了他那张有棱有角的脸。

《南京!南京!》也不是一无是处,全片关于配乐的抑制运用,就值得大为称誉。

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大约是它拍出了 " 国耻 " 的羞耻感,经过凌厉的视听言语,导演将冷漠和残暴的心情在影片中一以贯之,有人觉得它闷到窒息,却恰恰是创作者想要到达的效果。被活埋的平民、被扫射的军人、被欺侮的妇孺、轰然倒塌的中山像,我们回想起电影中的这些场景,还是会感到震撼的。

而那场日军在城内祭奠的戏,很多人看了不舒适,我倒觉得算是佳句,一场压制至极的祭奠,把日自己对我中华文明的蹂躏全拍出来了,令人舒服,却足可起到警醒先人之效。

总得来说,《南京!南京!》是部不算差的坏电影。当然,我也并不以为陆川一开端的动身点就带着歹意,他也想把电影拍好,只是作为创作者,他野心太大,太想拍出一部杰作,却反而遗忘了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关于国人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了。

《南京!南京!》之外,其他这一题材的电影,值得提的不多。一定有人会拿《金陵十三钗》出来说事,那是部太美观的情节剧,故事精彩,人物平面,但要说张艺谋想对那段历史做出怎样的复原,却难讲有多么严肃了。

我们的电影人拍此类题材,往往先是不敢拍,真拍了,不是消费苦难就是考虑跑偏,从未有人真的情愿踏踏实实地对历史停止复原,对真相停止描摹。

你能够会说,真往严肃了拍,观众就算敢看,会不会不爱看?

往严肃了拍,也不意味着就一定得是旧事片纪录片,没人说拍历史题材的电影不能原创故事,但谁都明白,虚拟得有底线,更得拿出真程度来。

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我很难引荐,但抗日题材的电影,我们倒不是没拍出过佳作。

每年的公祭日,我都情愿找出《鬼子来了》再看一遍。

END

编辑 / 塔吊红茶

商务 / 阿乐(微信:pachongsw1)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