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马伯庸的剧,好累

栀璃鸢年 热点新闻 2021-12-09 10:07:28 0 0

作者 | 谢明宏

编辑 | 李春晖

最近在短视频看到了小先生上地下课。那种令人窒息的灵巧和一望而知的扮演,别说再次身临其境,光是看看就累了。

教师给的信息量极大,同窗们的反应也十分及时,知识密度大约是三年工夫整完九年义务的中国速度。累,但是播种也不少,这和硬糖君看《风起洛阳》有异曲同工之妙。精巧恢弘的大唐场景复原,外加男帅女靓联手破案,生怕抬头看个微信音讯就错过了什么紧要线索。

这种疲惫的觉得,上次呈现还是在《长安十二时辰》。24 个时辰分配成 48 集,每个时辰都看得人呼哧带喘。雷佳音在坊间上蹿下跳的时分,镜头跟着它生动得像个猴子,观众追在镜头前面则好像其坚持均衡的 " 尾巴 "。

视听言语的极大丰厚,能否会影响一部剧的观看体验?或许转换一下,观众能在固定工夫内承受 " 信息密度比 " 的下限在哪儿?

 

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风起洛阳》,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国剧也有精品化、不注水、快节拍的出现方式,但也不得不留意到局部观众的观剧疲惫。(当然,通常我们不是很好意思说出来)

都是马伯庸的作品影视化,也都是东阳留白制造出品。类似的 IP 源头与相近的视听元素培养相似观感,让硬糖君感到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景象。看得累,是剧的程度成绩还是我的程度成绩?

一定会有人指出这是 " 双标 "。看美剧韩剧快节拍没见你喊累,怎样一到国剧就开端犯懒,是不是被注水剧带坏了审美习气。

此处当然还有一个数据盲区。那些看《风起洛阳》觉得累的观众,看美剧是不是也觉得累,甚至自身就不是美剧的受众?

还有,觉得累的观众是累并高兴着,还是累着累着就流失了?毕竟《长安十二时辰》就有高开低走的嫌疑,最终我们可大致定性为一部口碑好、营销强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出圈大爆的剧集。如此大体量的项目,其投入产出比终究如何呢?

不觉它好看,只叹它很乱。误入马伯庸的叙事迷宫,又终究该何去何从。

视听言语,享用还是过载?

觉得累,叉出去不要看,是最粗犷的处理办法。这往往意味着剧集会变成 " 小而美 " 而不是 " 大且爆 "。且看同一年的风云剧集,《庆余年》就比《长安十二时辰》的群众化成功一些。

究其缘由,倒不是马伯庸的本子输给了猫腻,而是《庆余年》的节拍给了观众更富余的休息工夫。线索案子也在搞,但张若昀和李沁的 " 鸡腿情缘 " 也在续,没事还能和辛芷蕾来个大殿艺术体操。

硬糖君情愿把这些低信息密度的情节,称之为剧集的 " 课间非常钟 "。横向比照《长安十二时辰》,限定工夫内破案不然大家都掉脑袋,谁脖子痒给你来点插科打诨的剧情?

这种一以贯之的紧张感,正在播出的《风起洛阳》表现得淋漓尽致。告密者父女进神都,先是一顿剧烈的厮杀。王一博来个吃播探店,黄轩东游西荡不晓得目的何在,宋茜带着郡主逛街忽然遇袭,官军来剿后杀手只剩一个活口……

就像你去玩剧本杀,其他玩家都二倍速念出手里线索,极大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随后就是一场节拍简直无变速的拉锯战。云里雾里的情节大约继续到第 8 集,王一博的三人探案小分队逐步成型后,才让后期悬念落地。坚持到此处一定有爽感播种,但也有形中添加了前八集的 " 弃剧率 "。

《风起洛阳》要求观众忠实且一气呵成,但大家很难百分百不走神。黄轩和春秋道的人在马车里械斗时,狭小的空间被导演的镜头拍出了花。时而仰望时而仰拍,时而是画面在黄轩和反派的脸之间对切。一切都在向观众邀宠:" 嘿,你看咱这个镜头言语是不是牛批 "、" 这个长镜头美吧 "、" 这几分钟截图都可以做桌面屏保 "。

匠气太重,过犹不及。在张同窗的乡村视频都能被群众剖析镜头组织的时分,千万不要疏忽观众的专业度。最好的形态是 " 我有,但观众觉得不到 ",两头的形态是 " 我有,也让观众觉得到 ",次等的是 " 我没有,观众也觉得不到 "。

《风起洛阳》恰恰是两头的形态,不是说镜头上功夫深不好,而是当创作者意图太过明白暴露时,观众难免专心。此时,美轮美奂的视听元素曾经侵占了观众的留意力,不是对剧集叙事的辅佐,反而是一种毁坏。

《长安十二时辰》也有一例,张小敬所处的长安这个空间往往会和本人记忆中的第八团过往相堆叠。创作者目的是以空间叠化来对故事头绪的来龙去脉停止详尽展示。但在实质上,这一空间全体是慢节拍走势,频繁穿越在快节拍理想空间中。可内容添加的同时,也影响到了叙事的连接性,让观众发生观剧疲惫感。

历史的片段,悬疑的灾难

多年之后,我们才发现《少年包青天》里被烧死的尸体,是由几名黑人大兄弟饰演的。如此糊弄的服化道,当年却并没令观众分神,大约和剧集讲的故事引人入胜有关。90 年代布景复杂、祖传鸡公碗的港剧,也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关于剧集来说,当故事足够好,观众的留意力就不会在视觉元素上过度纠缠。

《风起洛阳》和《长安十二时辰》让人爱恨两难的中央,还在于其历史笔记式的片段叙事。《风起洛阳》开篇便描画了神都南市摩肩接踵的昌盛画卷,接着以一场肇事屠杀开启故事,到咏梅教师饰演的武则天处暂告一段落。

虽然观众前几集并不清楚告密者要告啥,也不清楚女皇的大佛工程和连环凶案有什么联络。但由于其武周时代的背景,我们完全可以猜想反派是反武则天权力。第 12 集果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面前 boss 就是不满 " 妖后 "。

《长安十二时辰》也幸灾乐祸,创作者虽已将剧中人物改名换姓,但细心观众仍有据可查,依据史实提早理解剧中人物所对应的历史,扫除如太子、右相等这些具有疑点的人物幕后主使嫌疑,进而将目光聚焦在虚拟人物中停止挑选,最终锁定在徐宾身上,这就使幕后主使得到了悬念。

最终剧作所揭露的角色也正是徐宾,他的人设前后反差过于宏大。剧情前半局部出现的是一个痴迷于 " 大案牍术 " 的干吏抽象,忧国忧民的情怀深得观众好感。但后来却批判圣人识人不明,最终更是挟持圣人声称本人有宰辅之才。徐宾人设崩塌正是创作者对后面伏笔的紧急处置,但这一选择大大降低了全体质感,给人浮皮潦草的匆促感。

复原度极高的历史元素,一方面经过视觉审美进步了观感,另一方面则由于 " 牵连太深 " 消解了悬疑类型最根底的悬疑性。失东隅,得桑榆,进退之间占没占廉价这笔账还不好算。

2018 年唐人制造的《三国秘密之潜龙在渊》亦是如此。剧集选择的不是群众的刘备、曹操或关羽,而是一批被文学批判家毛宗岗视为二流角色的人物。绝对于相对顶流的刘关张,荀彧、郭嘉、贾诩等人虽有历史记载但是细节不够丰厚,剧集应用他们在历史空隙间游走,完成阴谋论的叙事职能。

马伯庸本人也说:" 历史出现给我们的,永远只是一些不完全的片段与表象,而在这些片段的面前和间隙终究存在着什么,却拥有有限的能够性。我的任务,是从一句微乎其微的史料记载或一个小小的假定动身,把散碎历史片段连缀成完好的链条。" 但历史,却毕竟早已写定。

有画面感的作品,更容易改编?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和《风起洛阳》里的高秉烛,他们都是唐帝国小小的不良人。人道主义危机的话题在剧中呈现很屡次,都是需求人物做出疾速决断时辰的催化剂。

《长安十二时辰》里雷佳音曾问姚汝能一个成绩:" 风浪滔天之际若须杀一无辜之人以祭河神,否则一船皆沉,你会杀吗?" 姚汝能有点狼狈地反驳道:" 你又该如何选择?"

《风起洛阳》里,高秉烛面对五年来独一查到真相的时机,不情愿救困在火海中的矿工,可武思月坚持那都是人命。最初高秉烛依然救了他们,嘴上却对武思月说:" 人是你救的,不是我救的。"

孤胆英雄的落泪,人道危机的救赎,《风起洛阳》和《长安十二时辰》的西化普世内核尤为分明。虽然马伯庸作品改编剧集的历史叙事与理想社会相距甚远,但它依然构成了当代文明认同消费的表征,折射出人们欢愉下的不安和破灭。

华莱士 · 马丁曾指出,可以从盛行文本直入调查整个社会:" 文学批判家很少去屈尊研讨盛行的、公式化的叙事类型……假如它们的有意识内容可以被发现的话,也许会提供一些关于我们社会的风趣信息。"

检视马伯庸影视作品,他本人曾小气分享过文本的嫁接来源。《三国秘密》自创了美剧的镜头言语和英剧《锅匠,裁缝,兵士,特务》,叙事扫尾源自卑仲马的《铁面人》;《风起陇西》的祖父是克里斯提昂 · 贾克,外祖父是罗贯中与陈寿,外祖母是丹 · 布朗。

类型的交融是马伯庸小说的鲜明特征,而在改编进程中,我们却发现影视创作者并没有完全处理 " 排异反响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 " 大案牍术 " 到了《风起洛阳》变成联昉(联邦调查局),不再令观众感到新颖。甚至宋茜应用联昉 " 实时定位 " 黄轩的剧情,并不能让人感到服气。配角团在演古代悬疑片,而其他主角则在仔细演古装剧,甚至是汉服秀。

取巧的杂糅元素,放在小说里由于想象空间,多少让人觉得姑妄言之图个猎奇。一旦影视化落到实处,让人赞不绝口的冷艳感反而消解大半。更不必说制造方从《长安》到《洛阳》,在视觉出现上的亦步亦趋。

有一句玩笑话,买马伯庸的 IP,人家有中央把分镜都写好了。比方《长安十二时辰》小说里写:" 沙盘旁边,两位官员正在凝神细观。老者须发皆白,身着宽袖圆领紫袍,腰佩金鱼袋。少年人脸圆而小,青涩之气尚未褪尽,眉宇之间却隐隐已有了三道浅纹,显然是思虑过甚。他穿一袭窄袖绿袍,腰间挂着一枚银鱼袋,手里却拿着一把道家的拂尘。"

人家小说这么写是为了有影视画面感,你影视剧就照猫画虎这么拍,难怪观众累觉不爱。这精巧的配音现代连环画,看得着实费眼睛。

阅读往期热文

「文娱硬糖」  现已入驻

猫眼电影丨腾讯旧事丨网易旧事

人民号 | 微博 | 触电旧事 | 商业新知

虎嗅     |  钛媒体  |   知乎   | 界面 |   趣头条

  21 CN 看荐 | U C 头条  |   搜狐大众平台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