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的瓜,这里瞧不上

珠沙华 热点新闻 2021-08-02 11:18:52 0 0

作者 | 姚远

经年累月的掌声。

往年 3 月,首都剧场,大幕落下后,导演蓝天野老先生下台,向观众致敬。老先生已 94 岁高龄,银发白眉,肉体矍铄,仍活泼在人艺的舞台上,不时刷新着由他本人所坚持的最为年长的话剧导演、演员记载。

话题 # 蓝天野 94 岁仍在演戏导戏 # 登上热搜,观众们打动于:这位老艺术家不断在舞台上据守、刷新本人发明的扮演记载。

▲截图自人民网微博

蓝天野,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1952 年树立初始的第一批演员。" 爷爷 ",人艺的年老人如今这么亲切地称谓蓝天野。

和老先生相比,在人艺,53 岁的何冰是 " 小何 ",68 岁的濮存昕是 " 小濮 ",59 岁的冯远征是 " 小冯 ",演了一辈子戏的林连昆,直至逝世还是 " 小林 "。

" 戏无尽头 ",他们用本人戏剧生涯的全部,印证着这句话。

▲ 90 版《封神榜》蓝天野饰姜子牙

信心诚可敬,但岁月终归是严酷的。

和小何小濮小冯们一同,北京人艺,正在渐渐老去。

人艺,水土不服

北京人艺,首都剧场。

似乎有某种结界,将它与王府井步行街昌盛喧闹的人流隔绝开来,这座大院里,工夫的流速异常迟缓。

《茶馆》演出了 700 余场。一代代人艺演员,从跑龙套的先生,演到垂暮的老年角色,在舞台上走完本人的终身。

▲ 79 版《茶馆》郑荣(左一)于是之(左三)蓝天野(左四)与舞台技术人员合影

7 月 13 日,新一轮《茶馆》首场开演。戏到第二幕,忽然断了电。饰演常四爷的濮存昕走出来,向观众致歉," 我们这儿电闸又坏了,真实对不起诸位。"

和电力零碎一样,这儿的一切,都陈旧得要命。

操持会员卡,需求携带现金缴费;线上抢票零碎,页面朴素至极,动不动堕入瘫痪;报名线下活动,得打电话注销。

99 年,人艺阅历过一次大修,排演厅的墙面刷成了白色。演员们回来当前,觉得哪哪儿都不得劲儿," 不像人艺的颜色 "。他们又请人刷了一遍墙,刷成成仿旧的暗黄色,才找回以前亲切的觉得。

▲北京人民艺术剧场观众厅

陈旧的人艺,不断没怎样变。不变有不变的可贵。

但有时分,不变也会变成隐患。

一方面,不变,是对传统的据守。另一方面,也有人以为,时代在变,观众在变,观念在变,假如人艺还不断抱着已有的东西不放手,那是 " 固步自封 ",最终会走向平凡。

▲ 84 版《雷雨》

2014 年,曹禺先生《雷雨》宣布 80 周年,北京人艺举行了一次公益场上演。一切中先生、大先生,凭先生证,40 元或 80 元便可购得一张观演票。

上演完毕后,饰演周朴园的杨立新连发五条微博," 控诉 " 对先生观众频频笑场的不满。

(上下滑动检查更多)

▲杨立新连发五条微博," 控诉 " 对先生观众频频笑场的不满

" 原以为这样一个发作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惨烈的喜剧,会感动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明天的学子们 …… 令人惊诧的是,舞台下迸发出阵阵愉快的笑声。台上进入了角色的演员们十分不顺应,努力调整扮演的幅度,依然有很多台词被笑声吞没。"

老演员绝望于年老观众对经典文本审美才能的匮乏,愤恨地写道," 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 微博收回后,有先生观众站出来回应称,令他们发笑得不是剧情,而是 " 演员扮演之诙谐 "。更有甚者,如此描述周萍饰演者的扮演:" 装腔作势 "" 几乎惊悚 "。

▲《雷雨》公益场(图源:杨立新微博)

《文汇报》剧评人评论:" 演员被少量并不契合人物的扮演技巧裹住了。特别是在几个悲恸的中央,(四凤饰演者)那几个事前拿范儿,到点迸发的扮演方式,时时辰刻在提示观众:我要开端哭了!我如今是欣喜若狂了!过度的扮演使人物的喜剧性消逝殆尽。"

人艺正在面临一种时代性的水土不服。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水土不服在老戏骨的光环下被疏忽了,甚至能够被视为某种昔日自豪的余光。

从不变到变

人艺的排演场里,贴着四个大字—— " 戏比天大 "。

资历再深的长辈,名望再大的角儿,在戏面前,什么都不是。都得一句一句地磨台词,踏踏实实花上一两个月排一出戏。

被戏迷们称为人艺 " 五虎 " 的冯远征、吴刚、丁志诚、高冬平、王刚,当年都是 1985 年北京人艺学员班的学员。

▲人艺 " 五虎 "

如今,报考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扮演系的先生,个个容貌出挑,容貌精致。但人艺招生不看颜值,生旦净末丑,缺什么招什么。

当年,冯远征由于 " 抽象普通 " 落选北京电影学院,是人艺收了他。

三千多名报名者,选出 15 个先生,经过两年的学习,淘汰 7 团体,最初留上去的男生,就是他们几个。

▲人艺 85 级学员班

人艺的演员培育传统,异样陈旧。迟缓但扎实,颇有旧社会手艺人带学徒,挑选承继人的意思。

先生们白昼上课,早晨在上演里跑龙套。住就住在剧院里,方便早上起来出晨功。

▲冯远征在《茶馆》中饰演松二爷

冯远征刚进入人艺的时分,光是一个撩门帘的举措,就练了一上午。导演让他穿着布鞋,梳着分头排演——布鞋让人的举措变得更轻,分头让人显得更成熟,这样更容易进入角色。

排《玩家》,剧院特意请了专家给演员们上课,教怎样鉴赏古玩,讲行业里的规矩。

▲冯远征(中)出演话剧《玩家》

在人艺,跑龙套俗称 " 戳大杆儿 ",杨立新戳了三年,何冰戳了四年。这还算侥幸的,普通的新人演员得跑上五年,才干 " 入槽 ",拿到第一个正式角色。

一晚又一晚,他们就在台上近间隔地观摩长辈扮演。梁冠华描述,那觉得 " 像是进入了一片原始森林,四处是参天大树 "。

▲梁冠华,1981 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训练班,1984 年 9 月毕业后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代表作品有话剧《茶馆》、《蔡文姬》、《狗儿爷涅槃》等,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神探狄仁杰》等。

后来,1985 年人艺学员班的他们,也生长为舞台上的参天大树。他们都没遗忘进入人艺第一堂课上,教师通知他们的一句话:想演好戏,要痛饮生活的满杯。

36 年过来了,1985 学员班的一切人,都还留在这个剧院里。

▲人艺学员班 85 班 " 五虎将 " 共同出演人艺经典剧目《哗变》(从左至右)顺次为王刚、冯远征、吴刚、丁志诚、高冬平(图源:北京日报)

但这种培育传统,在日益猛烈的演艺环境变化中面临着宏大应战。

首先,相比影视演员,话剧演员的支出太过微薄。五年前,任上演队队长的杨立新在采访时泄漏,他一个月底薪不到四千元,演一场戏补贴五六百元,配角一千。演员队里的标兵雷佳,最忙时,一年演 200 场,一年的上演费也十几万,甚至不抵拍一集电视剧的酬劳。

▲雷佳,2005 年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务。次要作品有话剧《甲子园》、《有一种毒药》、《我爱桃花》,电视剧《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电影《十二公民》等

人艺台柱们尚且如此,年老话剧演员的工资,可以想象。

人情世故,不为名也为利,1985 年何冰、冯远征那届之后,人艺有长达十七年的工夫,没再办过学员班,由于 " 话剧市场不景气,演员都跑去拍影视剧了 "。

▲冯远征(左)、吴刚(中)、何冰(右)

另外,也有人艺演员为了本身开展自动逃离这里。

宋丹丹、梁冠华的好友王姬,由于人艺 " 不放人 ",错过了 44 部电影邀约,以及掌管 1986、87 两届春晚的时机。1987 年,她赌气地辞别了首都剧场,登上去往美国的飞机。1993 年,异样由于剧场与荧幕的抵触,演员巍子在人艺大戏《阮玲玉》和电影《天国孝子》之间选择了后者,决然辞职。

▲巍子在《天下第一楼》中饰演卢孟实

后来,演艺环境变化得真实太过猛烈,人艺对演员外出拍戏的限制,开端逐步放宽。一开端,规则新演员三年内不准在外接戏,后来是两年,如今是一年。

越来越多的人艺演员,正从剧场,走向荧幕。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局部演员

" 我们要打造本人人艺的‘男团女团’," 最近一次采访里,首都剧场后台,冯远征轻松坦言。人艺对演员的限制正在改动。虽然,在暗黄色的严肃背景里,这样的盛行概念从 59 岁副院长嘴里提出来,相当矛盾与冲撞。

" 我们支持演员完成剧院任务后,出去拍戏。" 冯副院长持续说," 在里面红了,对人艺来说是坏事,不是好事。"

人艺只要老戏骨?

人艺演员们凭扎实的演技、同行的烘托,在业内失掉了 " 老戏骨 " 的尊称。

《人民的名义》里,吴刚饰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外面有一场戏,足足 16 分钟,没喊停,一遍过。" 感激话剧的磨炼," 吴刚说," 拍电视剧是可以停,但戏的连接性没有了,给对手戏演员的连接,给本人人物的连接,给观众的连接。"

▲吴刚拍摄《人民的民义》16 分钟超长台词不 NG

异样,冯远征去拍电视剧,也坚持着演话剧的习气:2009 年电视剧《侦探小说》,他饰演配角探长,5 页台词,2 个机位," 一张嘴,一切的台词都出来了 "。一气呵成。

▲《侦探小说》冯远征饰刘志文

但也有水土不服的时分。

翻拍自美国经典影片的《十二公民》,算是国际一次将戏剧搬上荧幕的实验作。由话剧导演掌镜,十二名陪审员家长全部为话剧演员,其中八位来自人艺,配角是何冰。

他们坐在一张长桌旁,地道用对话撑起近两个小时的剧情推进。演技之精深,令人折服。这部外乡化作品,在豆瓣上失掉 8.6 的分数,取得第 18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算是成功了。

▲《十二公民》剧照

不过,也有不少观众以为,《十二公民》" 近乎舞台剧的扮演,缺乏电影感 ",或许干脆是 " 像在荧幕上看人艺话剧 "。

这评价算不上批判,但也绝不是地道的赞扬。

也许是为了将心情传递至剧场的每一个角落,话剧演员们习气了大开大合的扮演作风,而荧幕扮演有镜头的加成,应是更细腻的、奇妙的。从剧场走上荧幕,难免有人会掌握不好分寸,给人 " 用力过猛 " 的观感。

▲《十二公民》剧照

人艺的扮演理念,被僵化、古板地吸收,不加揣摩地模拟,存在这样成绩的新演员,也不是个例。

比方台词。经过专业的发声共鸣训练,话剧演员们吐字明晰、流利,每一句话的逻辑重音都有考究,但假如拿捏不当,死板地恪守某种规则和框架,所谓 " 台词功底 " 便沦为充满着伪心情的 " 话剧腔 "。

关于在盛行文明中生长起来年老观众而言,他们更习气自然真实、愈加生活化的表达。在他们眼里,《雷雨》公益场的扮演真实有如时代播送普通诙谐,所以捧腹大笑,不光是故事发作时代背景与如今太过悠远无法共情的关系。

▲《雷雨》公益场(图源:杨立新微博)

戏迷们总爱化用《茶馆》里常四爷那句 " 我爱大清国,我怕它完了 ",来表达本人对北京人艺的担忧。人艺终究要如何打破,是一个亟待正视的成绩。

毕竟演了 69 年,人艺的压轴戏还是那几部,《茶馆》《雷雨》《天下第一楼》。虽然他们也开设了实验小剧场,排了些贴近古代生活的新戏,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可以与经典的位置比较。

人艺的话剧导演林兆华也说,将《茶馆》作为北京人艺独一的里程碑作品,是戏剧的羞耻。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目回忆(图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官网)

戏剧是为当下理想效劳的。要有新的发明,新的剧本,新的导演,新的演员,跟上新的时代才行。

除了没有新的发明,人才也是成绩。将来 3 至 5 年内,人艺将迎来一次 " 垮塌式退休 ",最少有 15 到 20 个老演员行将辞别舞台。后继的青年演员,还撑不起来人艺的金字招牌。

留给人艺复古的工夫不多了。

参考材料:

1.《人艺 " 五虎 "》,男人装

2.《人艺 " 老了 ",人艺很焦急》

3.《王姬:曾在人艺受排斥 郁闷时与宋丹丹痛饮》,凤凰卫视

4.《逃离人艺的日子》,叉烧往事

5.《< 雷雨 > 遭观众哄笑 杨立新发微博表不满》

作者 | 姚远

编辑 | 徐观

排版 | 翁杰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