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钩弋夫人“子少母壮”被处死

余香 历史趣闻 2019-02-20 04:18:01 0 0

汉武帝与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晚年最后一个宠妃,也被称为拳夫人。因为武帝第一次见到她时,她双拳紧握,不能打开,是武帝亲手抚开了手心,因此被称为拳夫人。

  汉武帝60多岁的时候,卫子夫已衰老,王李二夫人相继病死,后又有尹、刑二夫人也都短命,后宫美人虽多,却没人中他的意,也就是这时候遇到了拳夫人。说来也奇怪,拳夫人到底有多美,我们是看不到了,可是后宫佳丽三千就没有一个美的吗?也许外表的美还不是最重要的,真正有吸引力的是奇遇本身。与拳夫人的相遇本身是有征服感的,这尤其暗合了汉武帝的征服欲,自然让他格外快意。这恐怕才是拳夫人得宠的真正原因。飞扬跋扈的女人他不会太喜欢,因为性格太接近,碰撞的厉害。投怀送抱的想必他也不会喜欢,因为没有了征服的感觉。静等着他去临幸的,可能更无趣。武帝喜欢的是有故事的人,而且这故事一定与他自己有关。

  汉武帝时期是个盛产传奇的时期,他不但是各种传奇的缔造者,也是传奇的男主角,他自己也是一个热爱传奇甚至迷信传奇的人。他不但是一个在现实中叱咤风云的皇帝,他还有着他的瑰丽的梦幻传奇王国,钩弋夫人便是他晚年的一个梦幻。

汉武帝钩弋夫人“子少母壮”被处死   但他后来却处死了她,有的说是赐死,有的说是谋杀,只因为他要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为防日后女主擅权,便让她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他无端生事,厉声地斥责她,她惶恐又无辜的频频回首,渴望得到他的宽恕。她一生也许就惶恐过两次,一次因为惶恐得到他的垂爱,一次在惶恐中被他处死,他再也不会怜惜她。她死后的传奇故事却络绎不绝。据说她死时,长安城风云突变,飞沙走石,有说她尸香一日而不腐,也有说她化仙而去。而汉武帝也深信不疑,为了表示追悔和思念,他为她还特建了通灵台,并时不时有一只青鸟飞来,哀鸣几声,好象是她的幽魂。其实偶尔有一只鸟飞来也不是稀罕事,只是遇到了汉武帝,鸟也成了传奇的一部分。一个女孩子见到生人恐惧紧张,双拳紧握本来也不稀奇,但遇到了汉武帝也就成了传奇。

  他在他的瑰丽的梦幻王国里神游,却在死前不知道该让谁与他死后相伴,也许他应该让他的每一位传奇中的女主角围成一圈,都伴在他的身边,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这样他在那边还可以继续他的梦幻故事。

  汉武帝宠妃钩弋夫人被处死的悲情真相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汉武帝到了晚年打算立宠妃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但其担心“子少母壮”,所以把钩弋夫人处死,长期以来,在史书中钩弋夫人以悲情形象存在,而汉武帝选刘弗陵为太子或许也是无奈的,钩弋夫人之死也不乏悬疑。

  汉武帝原本一心培养的卫太子死了。其他有资格接班的全都不成器,不如这个八岁乖巧可爱又聪明懂事的小孩呢。在这种已经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武帝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立新的太子,想来并不仅仅是因为子少母壮,而是他确实知道钩弋夫人的品性有问题。

子少母壮

  史书上没有记载钩弋夫人“有过”,是什么过错。但她并不是无辜的。而武帝在杀了她之后,还令人封掉了她的住处,更是令人十分讶异:退一万步说,为了减少日后的麻烦而杀掉宠姬,人死了不是应该好好表彰安抚一番才对吗?

钩弋夫人

  不是应该给好好地尊个封号,显示自己的皇恩浩荡才对吗?不是应该给未来的皇帝之母一个好听的名分吗?做这样惠而不费的东西,武帝是最擅长的;可他不仅没有做,反而尽量消除这位宠姬存在的痕迹。

  武帝在左右面前说,怕他死后“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其中“淫乱”二字十分刺眼,听起来好像他知道了什么似的。而怕钩弋夫人成为“吕后”,可不仅因为吕后干出过“人彘”之事,吕后还是有公开的男宠审食其的好吧?

  不能指望权力欲极强的刘彻像寻常男人一样,爱谁或不爱谁。但他的确是一个懂得浪漫的人,表现在女人身上,至少让人觉得他长情,比如对待李夫人和王夫人,都有一点情感的余温。但钩弋夫人之死,他不仅毫无感伤,而且为之沾沾自喜,并不符合其性格。

  推测,武帝开始时喜欢刘弗陵,并无疑心;然而他发现了钩弋夫人或者勾结外臣,或者是另有奸情之后,心中疑虑。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的证据,也不敢去证实。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他还是立了天资不错的刘弗陵为太子,同时立了霍光等四位顾命大臣。

汉武帝

  有人说皇帝在有儿子的情况下,绝不可能立一个不明确血亲关系的人。但世事无绝对。王莽的四个儿子先后被他自己杀死或病死了,他还有两个私生子,但他最后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却是王邑,他的堂弟的儿子。武帝还算是对皇帝宝座负责任的人,迫不得已选了刘弗陵也可以理解。

钩弋夫人悲情结局

  司马迁在讲完这个残酷的故事之后,又说:“故诸为武帝生子者,无男女,其母无不谴死,岂可谓非贤圣哉!”这话就离谱了,孝武皇帝六男,生子的有卫皇后、王夫人、李夫人、李姬、钩弋夫人等,除李姬不见更多史料之外,卫皇后、王夫人、李夫人何尝有因为这个原因被杀?司马迁夸了武帝半天,还是个高级黑。难怪班固不用此说。

  在“子少母壮”的悲情渲染下,钩弋夫人在《汉武故事》里成了有先见之明的半仙,在《搜神记》里成了死而香飘十里、最后羽化的神仙。

汉武帝的妃子:为何忍心杀了钩弋夫人

   赵钩弋(?~前88年)即钩弋夫人、拳夫人。西汉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武帝巡狩过河间时得幸,进为婕妤,居钩弋宫。太始三年(前94)年生子弗陵。后元元年(前88年)武帝欲立弗陵为嗣,恐她日后擅权,遂借故刺死。

  赵钩弋是河间人。相传汉武帝北巡河间,看见空中有青紫色的雾气,他询问术士,术士说这地方必定有奇女子。于是武帝派人挨家查访,果然有一个赵家少女,长得艳丽绝伦。但

  有一件怪事,她从出生时两手就拳曲不开有人告知武帝,武帝亲自去验看,果然如此,于是命从人试图解开赵钩弋紧握的双手,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扳开。待武帝亲自去解,赵钩弋那紧握的柔荑却慢慢展开,手中握着一个碧绿的玉钩。武帝大为惊异,于是将赵钩弋载入后车,带回宫中。当夜便召幸了赵钩弋,老夫得了少妻,如鱼得水,别有一番滋味。当即特地建了一间宫室,让她居住,号为钩弋宫。封赵钩弋为夫人,称作钩弋夫人。后代有藏钩戏:一只小钩在众人手中传递,双方互猜小钩所在,猜中者获胜。唐代李商隐即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的句子。

  一年后,钩弋夫人怀孕,但十四个月后才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弗陵。钩弋夫人进封为婕妤。武帝以前听说上古时尧帝的母亲庆都,怀孕十四月才生下尧,与钩弋夫人生子一样。于是称钩弋宫的宫门为尧母门。野史上说钩弋夫人精通黄帝素女等古代床上术,可以使武帝返老还童。

  西汉沿袭秦朝的宫廷制度,妾皆称为夫人。一个嫔妃被尊称为尧母,意味着刚出生的弗陵被武帝期望成尧帝,不知置卫皇后与太子刘据于何地?一些奸佞之人揣摩圣意,他们认为武帝想要改立弗陵为太子,于是开始私自密谋嫁祸太子刘据,企望借此可以平步青云。

  汉武帝已年将七十,但好色之心不改。后宫美女上万,再加上年老,不久身体垮了下来。疾病缠身,耳目不灵,常产生幻觉。一天中午他在宫中睡觉,梦见有无数木人持杖打他,顿时吓出一身冷汗。醒后尚觉心惊肉跳,魂不守舍。之后武帝与江充谈到了这个梦,江充一口咬定是巫蛊作祟。武帝便令江充随时查办。江充借机诬诈,他往官民的住处,掘地找蛊,只要看见木偶,便不论出身贵贱,一律办罪。其实地中掘出的木偶,全是江充暗中预先埋下的,官民被陷害受戮的数万人。后来诬陷到了太子刘据身上,太子忍无可忍,发兵收捕江充。事不成,太子刘据自缢而死。这就是历史上的巫蛊之祸。

  第二就是处置钩弋夫人以绝后患。一天武帝在甘泉宫,借事故意寻隙,厉声责骂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吓得脸色惨白,慌忙脱下簪珥,叩头谢罪。谁知武帝竟掉转脸,令左右侍女把她牵扯出去送入掖庭狱中。钩弋夫人入宫以后,从未经过这样的委屈,此时好似晴天霹雳,出人意外,不由得珠泪盈眶,想要开言问个明白,只是喉中哽咽,连一句话都说不出,她频频回顾,希望得到武帝的垂怜。武帝见她愁眉泪眼,也很不舍,但为了汉室基业,狠下心扬声催促道:快去、快去!你不能活了!钩弋夫人还想再说,已被侍女牵出,送交狱中。这天晚上被下诏赐死。这天大风扬起漫天灰尘,听到这件事的人都很伤感。后来武帝病死,弗陵即位,追封其母赵钩弋为皇太后。

  武帝赐死钩弋夫人时,曾问左右:外人可有异议?左右说:外人认为陛下即便立少子,也不应杀了他的母亲。武帝喟然叹息说:庸愚无识之辈,怎么知道朕的想法?历代国家变乱,多由主少母壮所致,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你们难道没听说过吕后的故事么?左右听了,才知武帝的用意。都说最毒妇人心,其实还忘了一句无毒不丈夫。武帝建立的立子杀母制,被北魏所仿效,且一直延续了下去。

  《搜神记》记载:初,钩弋夫人有罪,以谴死,既殡,尸不臭,而香闻十余里。因葬云陵,上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棺空无尸,惟双履存一云。昭帝即位,改葬之,棺空无尸,独丝履存焉。另据(明)王世贞《艳异编》中记述赵钩弋随武帝至甘泉宫,她对武帝说:‘妾相连此,应为陛下生一男。年七岁,妾当死。今必死于此,不可得归矣。愿陛下自爱。宫中多巫蛊气,必伤圣体,幸慎之。’说完就忽然死去了。殡葬后,尸体的香气飘散十余里,葬在云陵。武帝极为哀悼,怀疑赵钩弋不是常人,于是打开棺木,棺中空空如也,只有衣履尚存。在《艳异编》这里,赵钩弋之死属于天意,而且死后尸解成仙。荒诞的传说,多属于后人同情之想象。

 

对汉武帝杀掉钩弋夫人的思考

  汉武帝在杀掉钩弋夫人之后曾经有这样一句解读:“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这句话的涵义是非常深远的。这不是出自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之口,而是出自一个执政长达半个世纪的老练成熟的政治家之口,而且,这也不是托词,而是一定意义上的政治格言。

  我们看待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不能脱离他们当时所处的背景,也不能简单的苛责他们的局限性。汉武帝说出这番话不是没有理由的,在他之前,吕后的教训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说吕后的特殊地位和刘邦有关的话,那么,出身平庸的赵姬一旦成为秦始皇的太后之后演出的那幕话剧想必大家也是熟知的吧,也正如汉武所言: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如果不是秦始皇而是秦二世,那么秦国的天下可能早就被一个刑余之人掌握了。

汉武帝钩弋夫人“子少母壮”被处死 ??????????????????һ?º???ΪʲôҪɱ??߮???ˣ???ɱ?ĶԲ????أ???ע??һ?㣬Ŀ?ĺ??ֶδ????????Ƿ????ġ????????й??ڻ??⣬?Ծ??Ե?Ȩ?????????⣬??֮?ܹ??????????Ժ??????۹???????????һ????ֵ???и?֮?ˣ???????????Ϊ??ȥ????ԭ?????????ʵ֤?????????????????????????????????˺ܴ????ƶ????ã??ɻ???ѡ???ĽӰ??˺????۱??˿??ԳƵ??????˵??????????ڻ????????????ڷ?????????????һ???????ˡ???????֮????ɱ????߮?????Dz???????λ??????̫???????????й´?????????????ˡ???????ר???????Գϣ??????????ĵ??���

  那么,钩弋夫人是否有可能干预霍光的辅佐呢?答案是极有可能的,让我们来假设一下钩弋夫人成为赵太后之后的政治格局吧。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武帝的那句名言吧: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也就是说如果钩弋夫人成为赵太后之后,母以子贵,那么,丁外人这样的人物产生的背景就比长公主更加深厚了。不要以为这种事是单纯的假设,以吕后的年龄居然也和审食其相好,何况赵太后青春几何呢。长公主的角色一旦换成了赵太后,霍光面临的难题和汉昭帝面临的难题的程度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毕竟长公主之于皇帝只是姐弟关系,而太后之于皇帝则是母子关系。如果太后要恩加外戚,霍光能同意吗?霍光不同意,那么,太后和霍光的关系能协调吗?自古有言,疏不间亲。

  退一步说,即使赵太后没有外宠丁外人者,那么,她简居宫中,也隐然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那么,由于她的存在,那些试图反对霍光的人必然要寻找她作为政治靠山,这也不是以太后本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何况,谁不喜欢权力?昭帝时期正是历史上常说的“主少国疑”,全依赖大臣的公正、直道,所以,汉武看重霍光,托付他出来掌握全局显然是有着非常深的考虑的。然而,太后的存在必然干扰了这一政治设想的实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长公主和燕王在太后存在的情况下的活动吧,这两个人中特别是长公主可以自由出入宫廷,和皇帝、太后经常见面,如果她的要求得不到足够的满足,大家以为她是那种原则和理智都很清楚的人吗?汉朝历史上已经有过长公主决定是非的事情了,武帝本人上台也就是依靠了长公主的力量,要知道,那时候的汉景帝的年龄和政治经验要比昭帝大的多。窦太后的主见也显然比赵太后强的多。一旦,长公主和太后联合起来,那么,霍光面对的是什么呢?他还能像解决长公主和燕王一伙时那么容易吗?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汉武帝既然决定了启用霍光作为身后的主要执行者,那么,他是不愿意看到另外一个政治中心的崛起的。而庸人政治往往是看不到这点,或者说愿意这点出现的,比如南北史齐明帝萧鸾的托孤,满清文宗的托孤和前秦苻健的托孤乃至秦始皇的托孤。都不可与汉武同日而语。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政治核心的确立,汉武托孤霍光也只是过渡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扶植昭帝这一新的政治核心的确立。而一旦有了赵太后之后,那么,一国三公的局面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以汉昭帝之明能容忍吗?而一旦不容忍的结果是什么呢?难免又是一次宫廷杀戮、伦常巨变。其对汉家的天下的影响,大家以为是利多还是弊多呢?

  母子天性,这是古来已有的话题,汉武不会不知道,以秦始皇、郑庄公作出那样决绝的事情来之后,最后母子仍然和归于好,而以汉昭帝的纯孝又能如何对待太后呢?容忍是显然的,牺牲国家公益也是一定的,而霍光能够像赐死长公主那么简单的处理太后吗?更加不可能了。有朋友说汉家的外戚专权和外戚的家族有关系,其实这是简单的理解了外戚专权的实质了。以汉朝为例,两汉四百年天下,外戚出身豪门的仅仅是东汉的窦太后、邓太后、梁太后几人而已。其中梁太后一家早在明帝时就以破产,直到和帝时才恢复名誉的。(马太后只能算是出身名门,算不得豪门)

  古人习惯以女祸来解释一些历史现象,这是片面的,也是托词,然而,也不能无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王政君如果像东汉的马太后那样约束亲族,就不会出现一门五侯的现象,也就不会有王莽这样可能。杨国忠的重用能说和杨贵妃没关系吗?像东汉阴太后、马太后那样的开明的女主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则都是乱政的根源。

  现在我们再回到汉武托孤的这个主题上来,可以说汉朝之所以没有出现秦王朝那样的结果,汉武帝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立了很大的功劳,仅此一点说汉武是雄才大略也不为过,虽则他也有戾太子的悲剧。

  我们现在来看看武帝的接班人汉昭帝,唐朝名相李德裕曾经这样高度的赞扬过汉昭帝:“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周成王有惭德矣;高祖、文、景俱不如也。成王闻管、蔡流言,遂使周公狼跋而东。汉高闻陈平去魏背楚,欲舍腹心臣。汉文惑季布使酒难近,罢归股肱郡;疑贾生擅权纷乱,复疏贤士。景帝信诛晁错兵解,遂戮三公。所谓“执狐疑之心,来谗贼之口”。使昭帝得伊、吕之佐,则成、康不足侔矣。”

  以汉昭帝十几岁的年龄那样的决断和倚重忠厚笃义的霍光这件事来看,可以知道汉武的眼光是何等了得!难怪司马温公在大加责备汉武的穷兵黩武和大兴土木几乎和始皇帝无二之后还要不得不指出: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如果假昭帝以天年的话,其人的功业将不逊于乃父,我读史的时候一直比较为历史上两位皇帝的早逝感到可惜,一位是汉昭帝,一位是晋明帝。虽然都是贵公子出身,然而他们的见识实在不同凡响。即使是冤死的戾太子和昭帝相比,也不是一个量级的,虽然汉武之杀儿子是属于典型应该谴责的昏暴举动。

  然而,即使是汉武这样的高明者,他也没有料到托孤阵营会在他死后不久就分裂瓦解了,他一直亲信的上官桀居然成为叛逆,他赖以敛财的能手桑弘羊居然成为帮凶。这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缘故。上官桀其人是佞幸的典型,他的得宠历史是这样的:上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曰:“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爱己,由是亲近。”这是赵高的翻版。然而,上官桀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赵高,则因为有昭帝和霍光的存在,换言之,也就是霍光不是李斯。

  秦始皇在托孤问题上初衷未尝不是好的,但是,他没有像汉武那样做到充分的准备,他太看中他自己的权威了,也太自信了,自信到了认为自己身后还是那样放个屁都能把大家吓死地步。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最亲信的中车府令和丞相会联合起来毁了他的名山事业。

  汉武帝准备的那样充分,其实也没想到上官桀和长公主等人的事,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钩弋夫人活着的话,汉武的设想会不会和始皇帝一样落空或者大打折扣呢?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我也不赞成汉武帝采取那样的暴力手段来对付一个女人,也不赞成什么红颜祸水论,然而,汉武这个人的很多地方我都不以为然,但是,在立嗣这件事却不能不钦佩他的高瞻远瞩。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家消灭隐患的常用手段一般只能选择杀戮。而“遏乱萌于未果”的决心和魄力是作为合格政治家或者说杰出政治家的必要条件。这点不能简单的套用道德标准和现代民主政治观念来衡量。有时候,妇人之仁会误事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