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下考古进入新阶段史上最棒的

念清风 猎奇档案 2019-07-01 10:18:01 0 0

中国水下考古进入新阶段

(神秘的地球)据中国社会科学报(耿雪):近年来,与海洋相关的各类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2月24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4年年会”在北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召开,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展开交流。

新增长点明显

目前,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范围南至南沙群岛海域,北至吉林省集安市;考古对象由以往单一的沉船遗址扩展到湖北丹江口水库古均州城、辽宁绥中碣石宫等水下古遗址内容;考古项目从国内扩展到援助肯尼亚水下考古。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设逐步推进,南海基地、西沙工作站逐步完善。此外,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有望在今年6月交付使用。

2013年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涉及10个省市、确认19处新水下遗址、潜水710人次、物理探测面积96.64平方公里。这些数据也展示了2013年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亮点突出,新增长点明显。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曙光表示,这其中以“南沙群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南海Ⅰ号”考古发掘以及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建造最具标志性。

“南海Ⅰ号”考古发掘和保护工程可以称作是“水下田野考古”。据了解,该工程从形式到内容,甚至发掘场地本身,都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新点。它具备田野考古的元素,但又不失水下考古特点,在出水文物现场保护方面要求更严苛。

联合模式适用水下考古

“国家级科研机构牵头,组织全国专家进行科研攻关的模式成效显著。”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在介绍“南海Ⅰ号”发掘保护工作时表示。事实上,开展水下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支撑。像水下无源声呐防范系统、青花类瓷器器物图计算机提取和数据、影像资料、纹理信息的自动化采集等工作,都需要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介入。在实际工作中,如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等文物考古系统以外的单位都参与了相关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表示,在讨论水下考古材料价值时,也需要综合各学科视野。“以波斯釉陶为例,除了我国宁波、扬州,斯里兰卡、越南、菲律宾沉船中都有发现,相关文献中也有波斯商船到达中国的记载。将这些内容同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就能够勾勒出波斯人由西向东的贸易路线。”姜波举例说道。

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主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各方认可。据了解,“南沙群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是我国首次由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机构实施的南沙考古项目,填补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调查的学科和区域空白,采集了第一批有准确出水地点的南沙文物,补充和印证了中国古代文献和民间史籍的记载,为南海维权提供了更多历史依据。

年会上,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该局将进一步促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规范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发展。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统筹管理,2014年将要开展的重大项目包括实施“南海Ⅰ号”考古发掘和保护工程、西沙考古工作站开工建设等。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