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早期文化即呈海洋性特征厉害了

栀璃鸢年 猎奇档案 2019-06-27 09:16:01 0 0

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研究的焦点,向来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以珠江流域为核心的岭南,一直被忽视。与中原和江淮地区相比,岭南地区在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岭南早期文化并不“落后”

中华文明的主体区域,实际上是由三大流域构成,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岭南,或者说狭义上的华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以降的中华文化发展中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也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即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海洋性”的因素。这正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大陆性文化所缺乏的,也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和上古时代独放异彩之处。

岭南史前和上古考古学文化之所以没有被视为文明起源的主体,主要是因为在当地没有发现类似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那样辉煌灿烂的物质遗存,故而一向被视为文化落后地区。但应该反思的是,纯粹以高等级的物质遗存作为文明标准的看法存在很大问题。过度辉煌的遗存,不仅仅是文化繁荣的象征,也往往是文化走向衰落的征兆,而某些自身充满活力的文化未必留下类似遗存。

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东夷族的岳石文化。岳石文化至今没有发现高等级的富墓和大型城址,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它是一个足以与夏商抗衡的强大实体,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因为有文献的帮助,所以我们可以对岳石文化有所了解,但岭南的早期文化恰恰是文献失记之处。

笔者认为,岭南地区早期文化的“落后性”,可能与岳石文化的情形一样,并非真正的落后,而是反映了对资源环境的一种最佳适应形态。虽然它们没有发展出复杂的礼仪形态、留下辉煌的遗存,但其文化和社会应该也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外部压力,社会发展水平未必像世人想象的那样低。

例如,岭南地区遗留下来的大量石锛,表明当时已经发展出一套十分复杂的造船技术,同时也透露出当时存在发达的航运体系和大范围的贸易活动,社会达到了一定高度的组织水平。考古遗存的匮乏,并不等于社会发展的落后。实际上,史前及上古时期,岭南社会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轨道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一点,由岭南土著社会发展末期西瓯对抗秦军的激烈战争,可以得到旁证。

可能我们还需要一些新的思路来理解像华南新石器文化这样“落后”文化的真正发展程度,不能再局限于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式的文明标准,将物质遗存是否丰富与“文明”画等号。柴尔德将青铜器、文字、大型建筑、城市等物质遗存作为文明的标准,这个观点一直影响到今天。实际上,考古学界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个标准并不适用于全世界。

当然,在质疑柴尔德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出一些新的方法来解读这些“落后”文化的真正内涵。这方面已经有一些杰出的工作,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邓聪对树皮布打棒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套迥然不同于北方的纺织系统和服饰系统。美国考古学家索尔海姆通过对玉器等遗物的研究,构建起一套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的史前贸易系统。目前可以进行的类似工作还非常多,例如通过石锛对造船术的解读,通过大石铲对礼仪制度和稻作农业的解读等。

岭南早期文化即呈海洋性特征

新石器时代文化:岭南与东南亚

岭南以及包括东南亚部分地区在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表现出以下特点。

1.早期的领先性。岭南和东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十分发达,发展程度超过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中后期的滞后性。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的文化发展表现为滞后性和分散性,这种特殊性也并非孤立的地区性存在,而是一直向南延伸到东南亚广大地区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

3.石器的长过程。所谓石器的长过程,是指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开始早而结束晚,文化积淀的过程长。

4.狩猎采集经济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在岭南及东南亚新石器时代居民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张光直很早就指出,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国东南海岸就存在一种“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

5.特征鲜明的海洋文化。岭南和东南亚早期文化面貌十分复杂,其最有特点且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者,当是其海洋性的一面,这是因为这里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这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陆地为主体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是岭南和东南亚早期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

岭南早期文化即呈海洋性特征

岭南早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成分

要理解岭南的早期历史,还必须与东南亚联系起来。在史前和上古时期,以岭南为主的华南与东南亚在文化上连为一体。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彼得・贝尔伍德(Peter Bellwood)曾说,“必须记住,不提到中国南部,就不可能理解东南亚史前的后来进程”。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 L. Kroeber)曾提出“印度尼西亚文化圈”或“东南亚古文化圈”的概念。我国学者林惠祥、凌纯声等也提出了“亚洲东南海洋地带”、“亚洲地中海文化圈”等理论。

总之,无论民族学还是考古学的研究结果,都说明岭南在文化上与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而与五岭乃至长江以北的中国大陆地带有显著区别。这主要是地理环境所致,故而在文化上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总体说来,岭南与东南亚是一种海洋性、热带亚热带性质的文化。海洋性气候、热带亚热带地理环境是这一广阔范围内文化面貌基本相同的气候、地理基础。地理环境与气候并非是文化相似性的唯一原因,我们还可以找到另外一些因素,例如族群的迁徙、文化的传承等。

以几何印纹陶遗存为核心的中国东南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与东南亚、大洋洲土著文化关系密切,展现了善于用舟的百越土著先民文化传播、融合的海洋性人文空间,明显区别于北方华夏的大陆性文化体系。汉唐以来,“环中国海”成为世界海洋商路网络中最繁忙的区域,被视为“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 “茶叶之路”的起点,从海洋族群变迁、东南港市发展与基层海洋人文的土著特征看,被传统史学誉为汉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实际上是对史前、上古东南土著海洋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从跨地区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岭南在东亚大陆与东南亚地区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互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媒介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甚至黄河流域的粟作文化,皆可能经由此地南传和东传,使中国本土起源的文化因素传播到东南亚和太平洋,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总之,岭南地区在独特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在多种文化因素错综复杂条件下,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质,由此构成了中国早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中国社会科学报 陈洪波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