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当代盗墓传奇

犬马 猎奇档案 2019-11-05 09:02:01 0 0

盗墓,是一种文明自毁现象。盗墓的猖獗,往往说明社会的动乱、文明的沉沦,从古埃及到旧中国莫能例外。

在社会安定、人文发达的今天,盗墓的猖獗却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盗墓成为全民意淫的时尚,这几乎是一种不可理解的现实。

正如在当今的洛阳或山西发生的,洛阳铲的阴影已经从墓地伸向整个文物保护、研究、市场体系,造成珍品流失、作伪横行、保护废弛、学术堕落,最终将掏空华夏文明的器物根基。当文物珍品只能在国外博物馆中寻找,当每一次重大考古发现都面临作伪的拷问,“文明古国”的匾额,似已无从悬挂,而文化复兴又何从谈起。

盗墓,是生与死的问题,对于逝者,对于历史,对于文明。这是我们不吝篇幅,去揭示盗墓现场及其后浓重阴影的原因。

据悉,目前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生的文物盗窃案,引发了国家文物局重视,要求河南警方彻查。本月初,河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派员到洛阳督察。笼罩在洛阳盗墓现场上的帷幕,或将被揭开。

光天化日之下,近20名黑衣男子,人手一把长柄铁铲,着力向地下捣去,带出圆形的泥土。另有几人张望把风。

挖出的圆柱体泥块一排排整齐堆放着,像极了北方农村刨红薯的场景。挖到一定时候,有人拿起泥块仔细查看,以确定是否下有古墓。

两天功夫,一块400亩地的农田被捅成了马蜂窝。埋于地下的墓穴一个接一个地被探明,掘开,抛弃。

这不是文物部门组织的勘探,而是公开的盗掘。洛阳周边,同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多数情况下,盗墓选择夜深人静,但急功近利之下,招摇过市亦有之。

2011年初,一月之内,最少有三条人命因盗墓而亡。更有甚者,洛阳铲已伸向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的核心保护区,一伙盗墓贼使用原始机械盗运一扇庞大的唐代雕花石门、国家一级文物,险些得手。这桩文物大案近期竟以单纯的盗窃罪起诉,知情者称水深莫测。

盗墓,这个近年随畅销小说以及鉴宝节目流行的热词,牵动了泛滥的公众想象,背后则是号称10万之众的从业人群和黑色的暴利。

洛阳,13朝古都,众多王朝连同它们的财富器物掩埋于地底。绵亘几百里长的北邙山,密麻麻叠压历代贵族的坟墓,以至“无卧牛之地”。地上文明衰落后,盗掘成为继起的变态繁荣。一柄洛阳铲,开辟了另类的现代历史。

80年代以来,洛阳遭受三次盗墓潮,而今处于最新一波。盗墓人数超过两万,古代墓葬集中的村庄,30-50岁之间的男人,半数以上有过盗墓经历,以至法不责众。在全民盗墓的乱局中,逐渐形成了“支锅”的组织模式和“宋家通吃”的垄断。

盗墓贼的保护伞牢不可破,甚至压倒了打击他们的洛阳市公安局。公安部督办的大案不了了之,主张严打的洛阳市公安局长和专案组干警被迫脱去警服或失去自由,一度躲进公安部写申诉材料。近期的龙门石窟盗案背后,仍旧浮动宋氏兄弟的身影。

盗墓,没有《鬼吹灯》里地下的诡异情节,但地上的殊死争斗和利益黑幕,却是一部不该上演的当代传奇。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