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清代太医院遗址

橘虞初梦 猎奇档案 2019-09-25 19:34:01 0 0

核心提示

北京地安门东大街,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路南侧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中医诊所。站在一家中医诊所门口,透过路对面一片错落的屋檐,记者看到一处歇山起脊的殿顶,粗壮的廊柱、飞翘的屋檐、“金龙合玺”的彩绘,处处显示出它的与众不同。它就是清代太医院遗址的一部分。清代太医院是总揽清代医药行政与医疗大权的最高机构。近日,记者走进清代太医院遗址,寻找昔日的皇家医药文化。

清代太医院今何在

顺着一条窄窄的夹道,记者走进一处拥挤杂乱的院落。在参差错落的简陋民房“映衬”下,一个保存尚算完整的中式宅院落入眼帘。记者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没错,这就是清代太医院”,开门的老人告诉记者。

这位老人名叫孟繁军,他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清代太医院景惠殿的遗址。孟繁军说,他搬来之前,景惠殿就被两道墙分割成了三间房院,孟家住的是中间的一间,右房住的是另一户人家。

孟繁军的妻子严茂琳告诉记者,“我们1980年搬进来的时候,院子要比现在大很多。当时有一大片空地,还种了7棵松树。起初,我们也不知道这宅院是清代太医院遗址。后来,因为常有学者、记者和外国人来这里考察参观,我们才知道这地方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如今,狭小杂乱的院子很难让人将其与当年赫赫有名的清代太医院联系在一起。据记者了解,清代太医院的“办公”大堂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地安门东大街111号的商场原为太医院东院大门所在地,商场后面的民居是昔日的药房。另外,地安门东大街117号是太医院西院所在地,原来气派的“金柱大门”尚在,但大量的杂物堆放在门前,院内也建满了民居。

仅存的皇家医药文化遗址

清代太医院管理体制严格,院使正五品,总揽医药行政及医疗大权。清初,御药房划归太医院管理,全国的医官统一由太医院差派、考核、评级。但这种体制未能长久,很快改为礼部管生药库、总管太监管御药房。这种改变不仅削弱了太医院统一管理的功能,也导致清中晚期医政管理混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朱建平告诉记者,清代太医院原设在东交民巷的路北、当时礼部的东边。《辛丑条约》的签订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并规定馆区范围内的中国衙署必须迁走。1904年,清代太医院新址在地安门东侧建成,共有东、中、西三个院落。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已退休的杨梅香表示,太医院是掌管全国医疗事务的古代宫廷医疗机构。清代太医院遗址是我国仅存的一处皇城医药文化遗址,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朱建平认为,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研究太医院及其历史可以了解当时中医药学术与临床的最高水平。

以新模式促进遗址保护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年久失修,如今的清代太医院遗址不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其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价值也遭到了一定的损失。朱建平认为,要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清代太医院遗址这一珍贵文化遗产,首先应制订修复、保护、利用等一揽子方案;其次要尽快落实抢救修复;再次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将清代太医院的展示与中医文化、皇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京城特有的中医文化品牌。杨梅香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

此外,朱建平对记者表示,如果时机和条件成熟,可以成立以清代太医院为中心的企业,开展医疗、文化旅游等有关项目,促进清代太医院遗址的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报 吴文康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