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湖西遗址发现9000年前驯化水稻的有力物证:小穗梗

归人 猎奇档案 2019-08-30 09:48:01 0 0

永康湖西遗址发现9000年前驯化水稻的有力物证:小穗梗

永康湖西遗址发现9000年前驯化水稻的有力物证:小穗梗

永康湖西遗址发现9000年前驯化水稻的有力物证:小穗梗

永康湖西遗址发现9000年前驯化水稻的有力物证:小穗梗

永康湖西遗址发现9000年前驯化水稻的有力物证:小穗梗

永康湖西遗址发现9000年前驯化水稻的有力物证:小穗梗

2011年初,美国斯坦福大学遗传系等多所大学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一份研究报告称,他们利用大规模基因重测序技术研究推断,大约9000年前,在中国长江流域就已出现最早的驯化水稻。

但这个研究只停留在推断分析的层面上。1月21日,一直从事上山文化遗址试掘考察的省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蒋乐平向外界宣布,在永康湖西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驯化的水稻有力物证―――小穗梗。这也证明,美国斯坦福大学遗传系的推断是正确的。包括永康在内,金衢盆地可能是稻作起源地。

一个考古爱好者的发现

湖西遗址的试掘要追溯到等你一万年的上山遗址。当时,蒋乐平就是试掘这个遗址的领队。

蒋乐平说,2001~2006年,他们对上山遗址进行了三期试掘,共揭露遗址面积1600平方米,并发现了大口石盆,大量的夹炭红衣陶片和石球等。

这个遗址出土的文物不同于长江下游地区以往发现的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

根据北京大学实验室对6个样品的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上山遗址年代在距今8600~11400年间,是我省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在几乎所有的陶片中,一些依稀的痕迹让蒋乐平兴奋不已。据植物硅酸体分析,原来这是一些稻壳。结合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他与其他考古学家们断定,它们是长江下游迄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比上世纪70年代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上溯了三四千年。

蒋乐平说,陶器坯胎中发现的稻作遗存应该区分瘪壳和稻壳。如果是瘪壳,可能是先人将部分发育不良的野生稻作为坚固、耐火的材料加入制陶的泥土中;如果是稻壳,则说明先人有意识地取用稻米作为食物,就更能支持长江下游栽培稻的起源说。

上山发现的稻作遗存,恰恰是后者居多。这表明长江下游在水稻栽培史上毫不逊色于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和栽培稻的最早起源之一。

准备深入研究时,蒋乐平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上山遗址的土壤是酸性的。经过上万年的浸腐,留下的有机质不多,光靠植物硅酸体来分析一个遗址出土的稻作遗存还显得势单力薄。因此,我们想在金衢盆地的其他地方找到更加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蒋乐平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上了通往成功的途径。

2006年下半年,在嵊州小黄山遗址试掘的基础上,上山遗址被上升为“上山文化”,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2007年初的一天,永康经济开发区夏溪村的考古爱好者胡高强正在观看央视“走近科学”栏目播出的“上山文化”专题。其中的一个细节让他眼睛一亮:蒋乐平给记者展示了胡高强当时发现的夹炭红衣陶片。

“里面有稻壳的陶片,我不是在村边的一个土坡上也找到过吗?”想到这里,胡高强给永康当地的文物部门打了电话。

得知此线索后,蒋乐平带着队员们亲自赶到永康。胡高强发现大量陶片的地方,叫庙山。在这里,他们也发现了与上山遗址同样的文化特征,并将它命名为庙山遗址。

蒋乐平还想进一步在永康盆地寻找更多有用的线索。在永康博物馆了解馆藏新石器文物时,他们找到了石磨棒、石球等上山文化的重要线索。事实上,这些就是在古山镇的太婆山遗址中发现的。可惜的是,整个遗址已被开发成一个砖瓦厂。

除了人为的线索外,考古专家们还走向田野,进行多方位试掘。最具考古价值的湖西遗址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小穗梗和最古老的彩陶

湖西遗址以遗址所在地在江南街道湖西村而得名,整个遗址已被溪心路穿行而过。今年上半年的一天,蒋乐平带着他的团队住进了湖西村,开始进一步试掘。

他们还专门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考古工具―――洛阳铲。它的顶端是一把呈半圆柱形的铁铲,常用于探测地下文化层的相关信息,最深超过20米。

“我们将铲子探入离地2米深左右的地方,在抽离地面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文化层是偏黑的。这说明这里的有机质保留完好,是一个好遗址。”蒋乐平说。

然后,他们划出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区域试掘。与其他上山文化遗址有所不同的是,这里还发现了大小不一的彩陶片,既有乳白色的厚彩,又有红色的薄彩,而且泛出透亮的光泽。

蒋乐平说,在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曾发现同样的彩陶。但湖西遗址要比跨湖桥遗址早1000年左右,处在上山文化晚期,但跟跨湖桥文化一脉相承。所发现的彩陶可说是目前长江下游地区发现最古老的彩陶。

这些彩陶是不是就是先人吃饭的器皿呢?蒋乐平表示要进一步考证。

考虑到湖西遗址文化层内的有机质比较多,蒋乐平专门邀请植物考古专家加入考古阵营。他们采取土样,植物考古专家专门带回杭州。利用浮选的方法,专家从中找到了对稻作起源考古具有重要作用的炭化小穗梗及多粒炭化的米粒。

在一棵成熟的水稻上,每个穗节上会生出1个枝梗。每个枝梗上则生着若干个小穗梗,它的末端会生出1个小穗梗,最终形成稻谷。

小穗梗是考察水稻是否驯化的一个重要证据。“如果是野生稻,谷子与小穗梗之间的连接处会自动分离,小穗梗的顶部比较光滑。收割后,不要打,随便用手一甩,就能将小穗梗上的谷子弄下来。而驯化后的家养稻则恰恰相反,谷子与小穗梗之间的连接处是紧密的,往往需要猛打后才能将谷子从小穗梗上剥离。因此,家养稻的小穗梗顶部总是显得粗糙。”蒋乐平说。

在炭化小穗梗内,他们既发现了顶端光滑的,也发现了不光滑的。这说明,在遗址内既有野生稻,也有经驯化的家养稻。

距今9000年至1.1万年,生活在永康的古人开始从事这样一种伟大的工作―――驯化野生稻,而且卓有成效,因为植物考古专家同时分析表明,所发现炭化的米粒与目前大家所吃的米外形相似,是家养稻的米粒。

炭化小穗梗的发现,让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稻作起源一说找到了有力的证据。“湖西遗址的试掘,突破了上山遗址所遇到的难题。经过几年摸索考察,说明我们当初的论断是正确的。上山文化所发现的稻作遗存就是长江下游迄今最早的遗存,而且是目前中国迄今最早具有实物证明的遗存。中国稻作实践最早在‘上山’。”蒋乐平说。

据中外专家考证,在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四次意义深远的革命,农业革命就是其中之一。它大约发生在1万年前,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人类随后进入农业文明的发展阶段。

在1万年前,野生水稻的驯化意义重大,也是农业革命影响力深远的一个重大事件。

稻作起源多年来是国际考古学界和农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前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肯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却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

上世纪50年代以后,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出土的稻谷标本年代越来越早,远远超过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在河姆渡、江苏草鞋山、湖南彭头山等多处发现了7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存,长江中下游是全球稻作起源中心之说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中国是世界稻作起源地,已成为全世界考古专家、学者的共识。可在中国稻作起源中心的结论下,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有起源于长江中游、起源于云贵高原、起源于华南和起源于黄河下游等说法。

但在这些地方,还没有找到更有力的证据,只有稻谷植物硅酸体这样一个孤证。因此,包括永康在内,金衢盆地的先民就显示出乐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从而将中国农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金华日报 蒋中意 吴潮宏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