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考古爱好者发现疑似清代将军墓

华年 猎奇档案 2019-08-20 11:14:01 0 0

江城考古爱好者发现疑似清代将军墓

在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镇南沙村,当地村民称为史家沟的地方发现一处家族式墓葬群,经专家实地踏查初步断定,此墓为清代中晚期建造的。

墓碑倒在玉米地内

江城文史爱好者荆峰从小爱好考古,平时经营一家小店。闲暇之余就约朋友,钻密林入深山考察,只要发现文物古迹就通知吉林市的专家一同前往研究。

一周前,他来到南沙村。“我当时从山上下来就看到不远处有一块大青石板墓碑,心里一动,这碑如此大,肯定有墓,一定有研究价值。”荆峰说,他发现不但墓碑个头大,而且放置墓碑的底座也完好无损,更主要的是在玉米地里散落着很多青石,有的虽然已断裂,但整体保存较好,尤其是一些石头雕刻,做工精细。

5月28日10时许,资深文史学者、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研究员唐秋伟以及吉林市满族联谊会名誉顾问杜学海3位专家一同前往史家沟。

一块墓碑横躺在耕地内,碑体部分已陷在泥土中,皮福生掏出卷尺进行测量,碑身整体高度为120厘米,宽度为62厘米,厚度为20厘米。

在距墓碑不远处,立着底座。经过测量,底座长度为106厘米,宽为49厘米,厚度为20厘米。“这个底座应该没被挪动过,而墓碑距底座有10余米远,应该是人为造成。”皮福生说。

在距墓碑底座两米远的位置,有一处石雕也横躺在地上,“这是人工凿刻的香炉,底下是立柱,上面是石质的香炉。”皮福生说,不仔细观察还真的是无法分辨,以往的大型墓地前都有俗称望天吼的动物形象,这种以香炉形象的真的是很少见。不过,这个香炉应是用来为后人祭拜所用的。

这是一座保持完整的清代墓

距墓碑后侧是一处密林,进入林内约20米远的一棵枫树下,墓室的两块青石板的一块敞开着。“这块青石板是被人撬开的,所以墓内肯定被盗过多次,物品早已丢失。”皮福生说,盗墓贼下了不少力气,将几百斤重的石板撬起,留下一个宽度仅半米宽的缝。

荆峰说,他进去看过,发现是夫妻合葬墓,在进入后的拐弯处有一个小拱门,上面有花纹,通过拱门后应该是死者妻子墓。

透过被盗墓贼撬起的青石板向内看,底下是整齐的青砖垒建而成,一处棺椁因风吹日晒已经破烂,通过对残存的木材厚度观察,皮福生说,“能用得起这样木材制作棺材,而且墓室通道内还有砖雕花纹,肯定不是一般人家。”

皮福生说,虽然墓室被破坏,但结合墓碑及墓室的入口处情况看,这是他发现的保持比较完整的一座清代墓。

这是满族人的家族墓葬群

经检查和测量,专家发现此地的高处是一块夫妻合葬墓,这块墓地在最高处,而耕地附近也有不同大小的洞,经观察发现也是墓地。“墓主人有妾室,也有很多后代,去世后都会葬在主墓附近。”皮福生说。

大家要将墓碑翻过来,看一看背面是否有铭文。但遗憾的是,该碑上面一字皆无。没有铭文记载,就无法得知此墓主人是谁。

“其实在墓室里面还应有一块墓志,上面也有记载,但现在不知道墓内具体情况。”文史研究员唐秋伟说,可以断定,这是满族人的家族墓葬群,首先无字碑也是满族人的一个习俗,另外将墓燕翅形排列,最高的位置是长辈墓地,之后两边分别是子辈、孙辈及其宗族之人。

传说这是一座将军墓

住在山脚下的村民尹德容介绍,他家刚搬来3年,知道这里是一块墓地,但并不了解是何人之墓,妻子曾听说有村民耕地时还挖出过人骨,还有人说在墓里发现过鼻烟壶。

据村民纪岚茹说,他在这里生活了40余年,此处山坳被当地村民称为史家沟,他刚到此地生活时就在墓地附近耕种,那时墓碑已经倒在地上了,从没见过有人来祭奠过。

纪岚茹说,听老一辈人说,这里是一座将军墓,墓主人姓曲。为了选择一处风水宝地,曲家人让一南方来的风水先生帮看风水,最后选择了这里,但风水先生说选此宝地自己双眼会失明,后来曲家人答应养他一辈子,风水先生才同意帮助其家建坟。

纪岚茹说,真正的墓主人住在不远处的孟家沟,后代从来没来过,所以身份就更无从得知了。

皮福生表示,墓室内的青砖是清代特有的,而且墓群建志规模不小,建造也很宏伟。可以说,“这是一个满族的典型的墓葬群,看此规模墓主人至少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初步判断,此墓为清代中晚期建造的。”

另外,墓碑上没有名字,符合满族墓葬的特点。墓室里面的砖和石条,还有花纹砖雕仍然保存完好,保持了清代中晚期葬室完整的风格,这个尤为重要,因为在吉林省内的清代墓室已遭到破坏,像此墓保持如此完整的极为罕见。

专家表示,如果像村民所说,这是一座清代将军墓的话,那么将军的级别在清代属二品官员,此墓的规模能与其身份契合。

新文化网 唐奇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