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瑞寺桥遗址出土罕见文物

华年 猎奇档案 2019-08-19 09:22:02 0 0

瑞寺桥考古发掘现场

圆和弧边三角形组合玉器

从去年10月至今年5月,为了配合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的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并联合海宁博物馆对海宁瑞寺桥遗址进行了两期的考古发掘。

其中出土的文物园和弧边三角形组合的玉器,十分珍贵。它上面的纹饰、图案此前只在陶器上看到过,在玉器上发现至少在嘉兴地区来说是第一次,这件文物对研究良渚玉器十分有意义。

瑞寺桥遗址考古发掘完毕

出土了大量文物

发现这件圆和弧边三角形组合的玉器的遗址叫做瑞寺桥遗址,位于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经都七路和环南五路东南。该遗址为一处高出周围水田约1.5米的长方形土墩,遗址主体南北长约100米,东西约60米,是一个崧泽时期保存相对完好的小型聚落遗存。

2010年9月,为配合经编园区的规划建设,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对马桥经编园区西侧进行了考古勘探。经过勘探,在瑞寺桥附近共发现了五处崧泽至良渚时期的遗址五处,分别是瑞寺桥遗址、朱福浜遗址、汤家桥遗址、伊家桥遗址和柏士庙遗址。

瑞寺桥遗址两期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300多平方米,共发现崧泽时期长条形土台一座,清理崧泽晚期至良渚早期墓葬34座,出土陶、石、玉、骨器等120余件(组)。

圆和弧边三角形组合的玉器

为研究良渚玉器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这件圆和弧边三角形组合的玉器“个头”比较小,和幼儿园小朋友玩的雪花片差不多大,外表呈三角形状,三条边线长约6厘米、略有弧度,在三角形的中间有个直径约为1厘米的圆孔。

圆和弧边三角形组合是崧泽时期陶器上常见的一种图案,此前,有研究者认为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兽面眼睛应该就是圆和弧边三角眼睛的孑遗,在杭州余杭瑶山以及反山两处良渚文化墓葬中均出土了像圆和弧边三角眼睛的玉器。

“这件玉器应该是戴在头上作为装饰用,而且这件东西在嘉兴地区属首次发现,它为良渚玉器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实物资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瑞寺桥遗址考古执行领队杨卫说。

这个遗址当时是小聚落中心

人类活动频繁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遗址的墓葬群有34个,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的墓葬时代特征为崧泽中期,随葬品少,大部分墓葬无随葬品或只随葬一、两件残缺的陶器。因为当时物资稀缺,所以不舍得陪葬,人们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基本上没有贫富差距。第二阶段墓葬随葬品丰富,墓葬内大多有2-3件以上随葬品,并出现了石钺、骨匕和玉饰、玉管、玉珠等玉器,时代特征为崧泽晚期,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变好一些。而到了后来的良渚文化时期,贫富差距逐渐加大。两个时期的差别,体现了崧泽时期文化向良渚时期文化的过渡。”杨卫说。

“崧泽时期人口并不多,出土的文物都是用于当时人们的生活用,有几件文物感觉就像是吃饭的碗,所以综合这个区域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这里当时应该是一个小聚落的中心,人们的活动比较频繁。”杨卫说。

链接:海宁考古发现

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000多年)

马家浜文化是目前海宁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化,我市的郭家石桥、坟桥港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盛行俯身葬,陶器主要为红陶,使用玉璜、玉等作为装饰品。

崧泽文化(距今约5300多年)

例如海宁小兜里、九虎庙考古遗址。崧泽时期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锄耕进入犁耕,已由使用原始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转为以使用比较精制的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距今约4000多年)

例如荷叶地、金石墩考古遗址。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划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

浙江在线-海宁日报 俞伟慧 王超英 朱敏乾 朱文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