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新科技、推进多学科合作开拓出小河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红尘 猎奇档案 2019-08-17 09:52:01 0 0

利用高新科技、推进多学科合作开拓出小河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神秘的地球)据中国社会科学报(张春海):一些小小的奶酪,却有着不凡的“身世”。近日,中德科学家正式发表研究成果称,新疆小河墓地此前出土的奶制品已有约3600年历史。这条消息令小河墓地再度成为热词。今天,研究者正利用高新科技、推进多学科合作,开拓出小河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奶酪令小河墓地再度升温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等人研究小河墓地出土的奶制品已有数年。201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合作,双方对小河墓地出土干尸颈部、胸部散布的淡黄色块状物及其腰侧随葬草篓中大量黑色颗粒状物质进行分析。2014年,课题组发表了这些残留物的系统研究成果:通过红外分析、有机元素分析和蛋白质组学方法,测得小河墓地出土的淡黄色块状物和黑色颗粒状残留物中主要含有牛酪蛋白、免疫球蛋白等,从而推断其为奶制品。这一研究进一步从科技角度证明,距今3500―4000年前,牛奶就进入了新疆先民的食谱。

这些来自小河墓地的奶酪,使得小河居民部分生活情景得以被今人复原。杨益民介绍说,这些奶酪在制作过程中并未使用常见的凝乳酶,而是使用乳酸菌和酵母处理牛奶,首先制作成一种特别的发酵乳开菲尔(kefir),再经过一定程度的脱脂处理和乳清分离,最终得到开菲尔奶酪。对牛奶的利用,使得先民可以在不屠宰动物的前提下持续获得蛋白质,有助于他们适应艰苦的沙漠环境。

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梅建军表示,很多文化实物的研究离不开科技手段,奶酪的鉴定就是其中一例。

这些奶酪的出土地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是我国新疆地区著名的青铜时代遗存之一,也是小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存之一。考古发掘显示,小河墓地是距今3500―4000年左右罗布泊地区古代某部落的公共墓地。1910―1911年间,小河墓地被当地罗布人奥尔德克发现。1934年,奥尔德克作为向导,帮助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找到了这座在当地传说中“有上千口棺材”的墓地。墓地附近有一条无名小河,贝格曼将这块墓地命名为小河5号墓地。他将这段经历写入《新疆考古记》,此次发掘轰动世界,小河墓地从此成为世人所向往的“殿堂”。

此后的66年,小河墓地隐身沙海,再度沉寂。2000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教授王炳华随《中国西域大漠行》摄制组进入沙漠。他们的坚持获得了回报,小河墓地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2002―2005年,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荣誉所长伊弟利斯为领队,考古工作者对小河5号墓进行全面发掘,出土了数千件文物,“小河美女”就出自这次发掘。

小河文化有待深入研究

两次惊世发现之后,小河墓地广受中外学者的关注,经过媒体的渲染,更大大吊起了公众胃口。不过,学者表示对其文化内涵需要冷静研究,不能追随炒作热点。

王炳华还告诉记者,小河墓地本来是青铜时代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遗存之一,它被过度渲染、炒作,如一些人竟将小河的居民称作新疆最早的居民,实际上这种观点毫无根据。近年来对小河墓地文化内涵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例如,这支古代居民来自何方、他们与今天的新疆居民有什么关系,以及小河地区环境为何发生巨变等重要问题,仍值得认真研究。王炳华发表了一篇论文《说“七”――求索青铜时代孔雀河绿洲居民的精神世界》。在古墓沟墓地、小河墓地等孔雀河流域的文化遗存中,“七”是一个频繁出现的神秘数字。对这个数字的崇拜反映了当年人们的世界观,与他们对天、对太阳的观察,与早期人类萨满崇拜中的天、地、人三界九层观念存在关联。他认为,数字“七”被当作一个神秘数字,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值得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梅建军认为,小河墓地及其周边相关文化遗迹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文化的认识,对研究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意义极为重大。“我们对小河墓地及其展示的文化内涵的认识还是非常初步的,大部分的考古资料还在整理之中,我很关注小河文化的分布范围、经济模式、信仰、礼仪以及与周邻文化的联系和交流。”他说道。

科技考古破解小河墓地谜团

为了破解小河文化的重重谜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小河墓地已成为科技考古大展身手的舞台,每每有惊人之笔。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朱泓等人,从古DNA角度研究小河居民的人种类型。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慧及其指导的博士生李春香等获得了小河墓地58个人类个体的线粒体DNA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小河早期人群是分别带有东部欧亚谱系和西部欧亚谱系的群体。

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目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早期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梅建军带领的团队负责冶金技术交流的子课题,就是要针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冶金技术发展开展研究,小河墓地所出土的金属器为重要组成部分。梅建军介绍,2013年发表的《新疆小河墓地出土部分金属器的初步分析》一文只是最初步的研究结果,但已经展示出了这处文化遗迹的深厚文化内涵。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瑛介绍,“近年来,围绕小河文化展开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不同学科相互交融、相互支撑,无疑将为西域史前考古、丝绸之路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深度研究开拓全新的局面。”在她看来,目前值得关注的是该所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对于染料的合作研究。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