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公众考古实践与探索

余香 猎奇档案 2019-07-23 17:48:01 0 0

考古队员现场讲解邢窑遗址

考古队员现场讲解邢窑遗址

考古专家现场讲解田庄大墓

考古专家现场讲解田庄大墓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文物报(韩立森):为了让考古成果走出象牙塔,更好服务于社会,让人民群众共享考古成果,近几年,在文化遗产日前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举办了一系列的公众考古活动。如“探班定窑考古”、水帘洞遗址公众考古活动、“穿越千年时空,探秘中山文明”、“保护唐山文化遗产、探秘金元时代文明”等,这些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人亲历并参与组织了活动,有一些体会和思考,借此谈一点个人认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公众考古活动的组织形式探索

公众考古活动均采取考古队向全社会考古爱好者公开发出正式邀请,公众自愿报名参加的形式。活动成员前往考古工地,亲临考古现场,免费参观、考察考古发掘过程,观摩出土遗物,聆听权威专家讲座;有的还安排考古爱好者亲历考古发掘过程,共享考古发现的乐趣,

“探班定窑考古”活动向社会各界召集50名古代瓷器鉴赏和收藏爱好者、考古爱好者、媒体记者等,他们中有学生、教师、探险者和媒体记者,也有爱好文物的普通市民等。定窑公众考古活动是河北省首次向社会大规模邀请大众“探班”,据不完全统计,在定窑工地发掘的四个多月期间,陆陆续续参观者估计有近三千人。

水帘洞遗址公众考古活动与媒体合作,公开向社会各界召集文物考古爱好者亲赴现场,从而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活动持续了近两个月,零距离接触了考古发掘现场、标本筛选现场、模拟古人类居住场所、考古实验室,并在石器打制场亲手打制石器,体验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据统计,考古全程共有5000余人参观了发掘现场,大大提高了水帘洞景区的知名度,使景区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是河北省公众考古活动又一次成功的典范。

“穿越千年时空,探秘中山文明”公众考古活动有近百位公众代表、专家学者亲临考古工地,观摩发掘现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动手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和修复,并聆听中山国历史与考古讲座,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活动期间,新华社、燕赵晚报、石家庄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次活动和考古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连续报导。

“保护唐山文化遗产、探秘金元时代文明”的公众考古活动邀请了唐山师范学院70余名高校师生以及唐山市县区文保所30余名文物工作者。活动内容主要为参观考古发掘现场的古文化遗存,了解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知识,聆听“保护唐山文化遗产、探秘金元时代文明”考古知识讲座,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大学生有关文物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历史与考古等热点问题。

“穿越千年――大家解读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系列公益讲座围绕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展,邀请省内外考古专家深入浅出地介绍河北的历史与文化。此外,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还精心制作了多块宣传展牌,纪录了我所近60年来文物工作所取得的收获。此次活动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引起很大反响,观众络绎不绝,媒体争相报道,观众好评如潮。

以“相约和谐内丘,品读邢窑文化”为主题的2012中国文化遗产日河北主会场活动,于全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在内丘县隆重举行。在内丘蓬山公园广场举行盛大开幕活动,组织参观邢窑遗址发掘现场,由省文物专家介绍邢窑概况和现场发掘情况,并展示邢窑分布、邢白瓷文化产业园规划及邢窑博物馆工程设计方案,并举行邢白瓷实物及照片展示活动,集中展示百余件邢瓷精品。此次活动激发了公众参与考古的热情,感知了我国著名的邢窑瓷器的烧造过程,宣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让内丘的历史文化惠及百姓,造福人民。

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前夕,在曲阳田庄古墓发掘现场举办了“走进魅力曲阳,探秘千年古墓”公众考古活动。发掘区外围大型展板依次排开,通过简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朗朗上口的标语,展示着田庄墓葬的独特魅力,并让大家了解考古工作的过程和意义、普及了与文物相关的法律知识。活动现场设置发掘体验区、勘探体验区、整理体验区及标本展示区等版块,让公众零距离接触考古工作,切身体会考古工作的艰辛、细致与魅力。

借力媒体,服务社会,共同构建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

对公众特点和需求进一步分析,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确定活动目的和特点。以水帘洞遗址为例:我们把活动时间安排在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因此就要紧扣“文化遗产在我身边”的活动主题,又以“河北有史以来最具开放性的考古项目;参与群众全程免费的纯公益性活动;公众投身其中,零距离体验;公众、专家面对面,答疑解惑,释读远古天书”等特点来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

考古前期宣传、公告以及评选活动要依靠媒体协作完成。因为媒体和广大公众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通过媒体联系考古公益活动目标受众是一条捷径。以“定窑考古邀您亲赴考古现场,共享考古发现的魅力”公众考古活动为例,在前期策划中我们邀请了河北省各大电台、电视台、报社等省内媒体合作确定主题,以“亲赴现场,共享成果”等特点和热点向社会各界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报道。11月12日当天,我们邀请了央视国际、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等国内知名媒体,以及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新华社河北记者站、燕赵晚报、河北青年报等多家省内大媒体对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并安排权威专家进行疑难解答,这不仅吸引了新闻媒体的参与,扩大了影响,也避免了媒体因考古知识的缺乏导致的不正确报道。

策划活动关键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考古的魅力。用创意结合考古工作和公众的需求,让默默无闻又神秘的考古工作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亮点。以“水帘洞遗址”公众考古活动为例,我们在活动中加入了模拟古人类居住场所,扮演原始人群现场打制石器,并邀请公众亲手打制石器等内容。中山国张杨村战国墓公众考古活动则在让爱好者参观的同时,亲手体验发掘的乐趣。这些内容的加入无疑提高了公众的兴致,让大家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在寓趣于乐中增长了考古知识,虽然这仅是“浅尝辄止”,但参与热情不可限量。

专家解读,是普及考古知识,考古走近大众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公众了解考古知识,把晦涩难懂的考古专业知识,变成大家能够读懂并接受的普及知识,首先得从普及考古知识入手,让专业人士为大家解读考古知识的知识点。在河北省博物馆举办的“大家解读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系列讲座,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对公众考古几个问题的思考

在大众传媒的信息时代,走出埋头研究的象牙塔,积极沟通广大公众,实现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是考古工作的责任,也是考古工作在现实环境中深层次发展的途径。但该以何种形式让媒体向社会、向公众普及考古学知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公众考古是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必然

一直以来,社会上对考古学的认识,就是少数专业人员为之的高深学问,只是考古学家的事情。但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学科的发展迫使我们必须面对公众和社会,特别是社会公众对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考古面向公众成为必然。物质文化遗存遍布于城市、乡村、街道和田间,考古工作离不开大众的关注,公众也希望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公众的参与还可以进一步唤醒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建立在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之上,文化遗产保护更需要得到广大公众共同支持和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需要提高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与广大公众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行业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对文物考古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公众考古就是要让考古走出象牙塔,面向大众,实现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让考古成果惠及民众,带动更多的人关注考古,关注中华文明,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媒体引导公众对考古的正确认识值得我们期待和研究

考古行业正在努力构建考古成果惠及公众,实现社会的共享。媒体介入虽然产生了积极效果,一定程度上普及了考古学知识,加深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感情和文物保护的意识,但同时一些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一方面是公众的接触不够深入,对考古行业的社会角色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媒体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考古工作的认识有的失于偏颇,脱离了考古工作的真实情况,忽略了考古工作的一些重要价值,甚至对公众产生了一些误导,影响到了考古的学科独立性。这样带来的问题违背了考古学的科学精神,影响了考古工作的开展。我们如何正确引导与规范媒体对考古的报道,这对考古学的进步、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行业借助媒体要掌握主导权

在我们和新闻媒体的接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如果我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多做一些,就会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我们考古专业人员应当自己来挖掘其中深层次的价值,然后选取轻松新颖的角度和方式将其表述出来,使媒体受到公众的关注,传播效果就会更好一些。我们要占据考古和新闻结合工作的主导地位,在不损害考古工作的基础上很好地借助媒体与公众进行沟通。(作者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