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丹霞村挖井挖出西汉古墓

恋梦红尘 猎奇档案 2019-11-15 15:22:01 0 0

连云港丹霞村挖井挖出西汉古墓

连云港丹霞村挖井挖出西汉古墓

连云港丹霞村挖井挖出西汉古墓

(神秘的地球lieqibu.com)据苍梧晚报:昨天上午,连云港新浦区云台街道丹霞村六组村民刘益军在他家东侧山坡边挖井时发现一处墓葬。接到市民反映后,市博物馆等部门立即安排人员前往查看。经专家初步推断,这处墓葬确是汉代古墓,发掘工作将进一步开展。

村民挖井挖到古墓

昨天上午,记者接到读者反映后立即驱车赶往丹霞村。丹霞村六组村民的住宅大都依山而建,村后是铁山头蛤蟆崖。顺着村里山坡小路向上走几十米,再经过几户人家就到了村民刘益军家。在他家东面有一块空地,空地的北部种了一些菜,往上是一个山坡,山坡上是一片麦地。山坡脚下可以看到一个一米见方的小洞,洞口边缘是挖出不久的泥土,洞里有一些积水,依稀可以看到几块大木板放置在一个竖放的木板上。

“由于家里面的自来水有时候会停水,我就想挖一口井,方便家里洗衣服、洗菜。”刘益军告诉记者,附近很多村民都挖井,引来泉水家用。15日那天他挖出了一个深不到一米的洞。当天下午,他挖出了几块棺木,“周边村民经常会挖到一些零散的棺木,所以我当时也没有太在意。”

“今天早上,我吃过早饭继续挖井。挖着挖着,北面井壁上的土就坍塌下来一些,上前一看,里面有一些木板。因为之前看过考古人员在村子里发掘古墓,我感觉这些木头像古墓里的棺椁。如果是古墓,那里面一定有文物了。”刘益军立即停止挖井,用枯草盖住了洞口并及时拨打电话报警,请相关部门前往查看。

初步判断棺椁为楸木所制

随后,云台派出所民警以及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快赶到了现场,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初步勘查了墓葬。

从棺椁上刮下来的小块木头可以看到木质没有腐朽的迹象,看上去仍十分新鲜,黄色稍微泛一点青色。

“这个应该是楸木。”村里的老人李大爷看到木块称,这种木料木质轻,很多古代的棺椁都用这种木料,泡在水里几千年都不会腐烂。

据现场的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这处墓葬的棺椁确实是楸木所制。楸木在汉代时在云台山地区是非常丰富的一种林业资源,只是最近几年,由于云台山地区无度的采伐开山,导致楸树等珍贵的林业资源濒临消失,所以才觉得楸树是多么的珍贵。

据了解,汉代时人口也少,当时的楸树不少都是千年以上的古树。楸树的生长速度是极为缓慢的,今天云台山上碗口粗细的楸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

墓葬形式具有典型西汉特征

据市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当天上午,他们接到线索后,立刻赶往现场,并对该古墓进行了探测。附近村民为了保证古墓安全,在洞口覆盖了枯草。随着棺椁表层覆土被一一清除,古墓最外层的棺椁出现在考古人员的视野里。最惊人的发现是内椁保存完好,用水把内椁表层的淤泥冲洗过后,油漆过的表层光可鉴人,虽经岁月的侵蚀,仍然完美如新,引起现场围观者的阵阵惊叹。文物部门初步判断为汉代古墓。

据了解,西汉前期流行两种形式的墓葬,一种是土坑墓,一种是木椁墓。所谓土坑墓,就是在地面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木椁墓是在坑底用木板构筑木壁墓室,中间放置棺材。此次发现的墓葬就是西汉前期流行的土坑木椁墓。

棺椁周边包裹着青灰色的泥土,这种泥土被称为青膏泥,西汉时期的墓葬多用青膏泥包裹棺椁,古人认为这种不透水的泥土可以隔绝空气,使泥中的棺椁处于一种无氧真空的环境中,易于保存尸体。

市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青膏泥学名叫‘膨润土’,1972年,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就曾挖出大量青膏泥。由于其黏性较大,从汉代开始,青膏泥一直作为墓葬中封闭棺木、隔绝地下水的主要材料。至今,世界各国的地下工程及水利工程中,还将青膏泥作为建筑的地下连续墙中护壁、衬砌与围岩壁后回填及加固灌浆的主要材料。”

到了西汉晚期,木椁墓逐渐被砖石墓替代,大量雕刻精美的汉画像石即是这个时期的产物。砖石墓从西汉晚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晚期。据此推断,此次发现的墓葬至少在西汉晚期以前。

目前,市博物馆已至现场实地考察,下一步将按相关规定对此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丹霞周边曾两次发现汉代墓葬

丹霞周边分布着较为密集的西汉时期墓葬,1994年和2008年,丹霞曾两次发现汉代墓葬。据了解,现存市博物馆内的许多漆器都是在丹霞附近的汉墓中出土的。

在采访中,附近村民介绍,解放以后丹霞六组村民在蛤蟆崖下盖房打地基、挖水井基本上都会发现一些古代墓葬。因为解放初期人们还没有太多文保意识,所以挖掘出来的棺椁不做保存,有些都丢弃于田间地头。

目前,丹霞古墓葬群还不是文保单位,但是一个文物普查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