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考古首次在蓟县发现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红尘 猎奇档案 2019-10-12 08:30:01 0 0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新华网天津11月21日电(闻强 摄):11月20日,从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专家咨询论证会上获悉,天津蓟县旧石器考古又获重大突破,与会专家从今年新发现的14处旧石器地点的地貌部位与文化特征推测,天津人文史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将人类在天津地区活动的历史从距今4万多年提早到距今10万多年以前。

据了解,2015年5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对蓟县北部山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旧石器考古调查。经调查,又新发现旧石器地点(遗址)14处,分布于蓟县下营、罗庄子、孙各庄、穿芳峪和渔阳等5个镇乡,采集石制品千余件,使天津的旧石器地点(遗址)总量达到27处。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等专家评估论证,此次调查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的年代已经进入到旧石器时代中、早期,不晚于距今10万年。

相关报道:蓟县杏花山朝阳洞系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杏花山朝阳洞遗址

杏花山朝阳洞遗址

杨庄西山地点剖面观察与测量

杨庄西山地点剖面观察与测量

杨庄西山地点采集的人工制品

杨庄西山地点采集的人工制品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每日新报(王月):蓟县,历史文化悠久,古塔、寺庙、碑刻、古墓众多,是名副其实的天津“后花园”。也许正是它的风景怡人,让我们的祖先也选择了这里。

今天15:30,2015蓟县北部山区旧石器考古调查,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等几位专家的认定,明确此次调查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的年代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将早期人类在天津地区活动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6万年。.同时,调查发现的杏花山朝阳洞,系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具有独特的考古价值。

十年两次重大发现

将天津人文史共推前10万年

2005年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蓟县的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可以追溯到2005年。每名老队员都清楚地记得,2005年他们在蓟县北部地区共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13处,分布范围涵盖蓟县6个乡镇,采集包括各类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在内的各类石制品千余件。

那次调查所取得的成果,是天津考古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实现了天津旧石器考古零的突破,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由距今8000年前提前到距今至少1万年以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2007年

在2007年5-7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蓟县东营坊旧石器地点进行考古发掘。

这也是天津第一次对旧石器地点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出土典型石制品90余件,相关测年样本经国际专业检测机构检测显示,东营坊旧石器地点绝对年代距今不少于4万年以前,从而又一次刷新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

2015年

2015年5月,以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天津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遗存综合研究”为契机,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再度在蓟县北部山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旧石器考古调查。

而这一次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不但再次发现旧石器遗址14处,采集石制品千余件,而且经过初步判断这次的发现有可能再次将天津市文史向前推进6万年。

河流山谷

寻觅古人类遗迹

这次考古调查,考古队员们寻访了蓟县的下营、罗庄子、孙各庄、穿芳峪和渔阳等5个乡镇,沿河流山谷寻找古人类的遗迹。

据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盛立双介绍,2015年度的田野调查以蓟县1:10000地形图为基础,筛选适于古人类生存并具备第四纪埋藏条件的河流阶地、山谷;结合详细的行政区划图和以往哺乳动物、旧石器考古线索,确定了以蓟县北部和中东部地区为重点考察区域。

考察队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查:

第一阶段,采取地质勘探的“之”字形线路策略,重点考察地形平缓、第四纪沉积物分布集中、河流发育的地段。对出露较好的第四纪剖面进行观察;发现文化遗物后,分析沉积性质、寻找文化遗物的原生层位;对新发现的地点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记录地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地层情况、遗址分布范围、开展工作的潜力以及标本发现情况等。

第二阶段,对发现的地点进行复查、评估,确定未来工作重点,并对重要剖面进行测绘并采集考古标本和测年样本。

此次调查,新发现旧石器地点(遗址)14处,分布于蓟县下营、罗庄子、孙各庄、穿芳峪和渔阳等5个乡镇,通过这次调查,使天津的旧石器地点(遗址)总量达到27处。

采集的石制品原料多取自附近砾石层,原料以燧石、角岩、石英岩为主。剥片以锤击法为主,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间接剥片法,说明当时砸击法在少量地点被广泛使用。采集到的石制品以中型和大型为主,石制品类型较为丰富,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工具等,工具种类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

特别是在穿芳峪的杏花山朝阳洞,是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在这个山洞里也发现了大量的石制工具,触摸着这些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人类日常劳作的样子。

专家肯定天津蓟县周边普遍存在古人类活动

今天下午,天津市文物局委托有关单位,对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015年5月期间联合开展的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成果进行了评估论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等专家进行最终的评估。

经过几个小时的等待,专家们最终确定:此次考古调查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的年代已经进入到旧石器时代中、早期,即地质年代的晚更新世早期或更早,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将早期人类在天津地区活动的历史推向了更久远的时代。发现的杏花山朝阳洞系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具有独特的考古价值。

相关报道:蓟县旧石器考古重大突破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城市快报(王昊 陈欣):昨天,从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专家咨询论证会上获悉,天津蓟县旧石器考古又获重大突破,与会专家从今年新发现的14处旧石器地点的地貌部位与文化特征推测,天津人文史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将人类在天津地区活动的历史从距今4万多年提早到距今10万多年以前。

从2005年开始,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蓟县北部地区开展了旧石器考古调查,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截至2007年,考古工作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从距今8000年提前到距今不少于4万年。今年5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再度在蓟县北部山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旧石器考古调查。昨日,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专家咨询论证会在蓟县召开,此次调查新发现了14处旧石器遗址,其中的杏花山朝阳洞系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推向了不晚于距今10万年,达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早期。

新发现旧石器遗址14处

昨日在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专家咨询论证会现场,展示了在此次调查新发现的14处旧石器遗址采集到的石制品,有石片、石核等,有的石制品体积比较大,有的则很小,观察发现石片制作得很锋利,应该是用来切割物品的。

此次调查新发现旧石器地点(遗址)14处,分布于蓟县下营、罗庄子、孙各庄、穿芳峪和渔阳等5个镇乡,采集石制品千余件,这次调查,使天津的旧石器地点(遗址)总量达到27处。采集的石制品原料多取自附近砾石层,原料以燧石、角岩、石英岩为主;石制品以中型和大型为主;石制品类型较为丰富,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工具等,工具种类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修理多采用锤击法,且以正向加工为主。

10万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生活

据2015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学术顾问、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陈全家介绍,调查新发现14处旧石器地点,文化遗存分布的地貌部位清楚,石制品技术与类型特征明确。此次调查在第IV、III级阶地上新发现的下营南岭、杨庄西山等地点,以大型砾石为原料,生产大石片工具为特色,在华北旧石器文化体系中鲜见;以东井峪骆驼岭为代表的第II阶地地点,石片石器的小型化趋势明显,与第IV、III阶地的石制品形成鲜明对照。上述地点与东营坊遗址以燧石为主的小石器工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面貌,代表蓟县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建立区域旧石器文化序列奠定了基础。

另据陈全家教授介绍,从地貌部位与文化特征推测,此次调查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的年代已经进入到旧石器时代中、早期,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将早期人类在天津地区活动的历史推向了更久远的时代。此次调查发现的杏花山朝阳洞系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并且里面有人类活动留下的文化遗存,这个发现应该填补了天津地区没有洞穴遗址的空白。另外,在这个洞穴遗址地表采集到一些石制品,有人工石制品的特征,应该是旧石器人使用的工具,所以说这个时期的人已经在这个洞穴里进行生活。

天津旧石器考古大事记

2005年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蓟县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在蓟县北部地区共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13处,采集包括各类刮削器、雕刻器在内的各类石制品千余件。实现了天津旧石器考古零的突破,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由距今8000年前提前到至少1万年以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2007年5月至7月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蓟县东营坊旧石器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典型石制器90余件,该项目也是天津第一次对旧石器地点进行考古发掘,相关测年样本经国际专业检测机构监测显示,东营坊旧石器地点绝对年代距今不少于4万年以前,又一次刷新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

2015年 本市的旧石器考古又有重大成果,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推向了不晚于距今10万年。据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盛立双介绍,下一步将结合2015年的调查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将持续开展蓟县地区的洞穴遗址专项调查、典型洞穴遗址和矿物遗址的考古发掘,希望通过发掘工作,把天津地区史前文化的序列能够搞清楚,最终目的是为探讨天津地区的早期人类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相关报道:天津考古首次在蓟县发现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天津北方网(吴宏):2005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蓟县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10年后,这场旷日持久的考古迎来了新发现和国内专家的首肯。11月20日,天津市文物局委托有关单位,对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015年5月期间联合开展的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成果进行了评估论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等专家们提出了评估和建议。

此次调查,又新发现旧石器地点(遗址)14处,分布于蓟县下营、罗庄子、孙各庄、穿芳峪和渔阳等5个镇乡,采集石制品千余件,这次调查,使天津的旧石器地点(遗址)总量达到27处。采集的石制品原料多取自附近砾石层,原料以燧石、角岩、石英岩为主;剥片以锤击法为主,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间接剥片法,砸击法在少量地点被广泛使用;石制品以中型和大型为主;石制品类型较为丰富,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工具等,工具种类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修理多采用锤击法,且以正向加工为主。

此次考古调查文化遗存分布的地貌部位清楚,石制品技术与类型特征明确,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重大,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是高校与地方考古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的一次成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调查在第IV、III级阶地上新发现的下营南岭、杨庄西山等地点,以大型砾石为原料,生产大石片工具为特色,在华北旧石器文化体系中鲜见;以东井峪骆驼岭为代表的第II阶地地点,石片石器的小型化趋势明显,与第IV、III阶地的石制品形成鲜明对照。上述地点与东营坊遗址以燧石为主的小石器工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面貌,代表蓟县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建立区域旧石器文化序列奠定了基础。

从地貌部位与文化特征推测,此次调查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的年代已经进入到旧石器时代中、早期,即地质年代的晚更新世早期或更早,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将早期人类在天津地区活动的历史推向了更久远的时代。此次调查发现的杏花山朝阳洞系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具有独特的考古价值。

专家建议,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蓟县旧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工作,尤其是洞穴遗址专项调查,并开展典型地点(遗址)的发掘工作;做好多学科综合研究,厘清该地区旧石器遗存的地层序列、文化特征与发展变化;发掘过程中应加强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认真做好调查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要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天津旧石器考古工作,在下一步蓟县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中加强三地旧石器考古学术交流与协作,为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研究做出独特的贡献。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